越王勾践成功灭吴后,为什么要换国都?

  在很多人看来,战争胜利后应该大肆庆贺,但越王勾践却没有这么做,他在苦尽甘来之后想的第一件事不是弹冠相庆、宣扬国威,而是赶紧收拾行装给自己换个国都,为什么会这样呢?,。

image.png

  一、 越王勾践与越国的一次胜利

  吴国、越国,即便我们对周代历史不甚了解,这两个国家却也是为我们所熟悉的。当然,我们大多数人也不是对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如数家珍。而是关于两国君主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故事,尤其是成语“卧薪尝胆”的由来,我们倒背如流。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于夫椒(今浙江绍兴以北)交战。在吴国近八百年,越国近一千九百年的历史上,这场战争本是两国间无数次战争中稀疏平常的一场。结果这次越国败得太惨,以致于勾践都得带着心腹大夫范蠡一同前往吴国做人质。

  同时,因为勾践也是个有所追求又确有才干的君主,夫椒的这场战争还成了“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序曲。以入吴为质为起点,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勾践最终在周元王三年(前473)攻破吴国都城(今苏州古城一带)。这正可谓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晓的是,在灭吴之后,勾践一反常态地做了一个决定——迁都

image.png

  二、 决意迁都的溘然之举

  《越绝书》《吴越春秋》《竹书纪年》《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成书自两汉至北魏的古籍皆记载,在攻破吴国之后,勾践将国都从原本的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迁至琅琊(今山东青岛境内)。此观点在近现代也得到了钱穆、杨宽等历史大家的支持。

  按常理,在消灭一个疆域面积并不小的死对头后,勾践应该先整顿军队,加强对吴国故土的管理,进而让这片土地正为越国所有。即便他想要称霸天下,勾践也应该先巩固好这片大后方,再挥师北上。

  因此对于勾践在战后迅速迁都的做法,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是史无其事。至于《越绝书》《吴越春秋》等的记载,可能也只是后来史官的附会。但细看勾践选择的新都城琅琊,我们其实还不能因为《左传》《战国策》等先秦典籍对迁都一事缺乏记载,或此事看来有些“荒唐”,就简单地认为勾践并未做此决定。

  在越国灭吴之前,远在山东的琅琊和越国确实并无关系。但在吴王夫差时期,吴国曾北上伐鲁伐齐,并成功占领了包括琅琊在内的齐国领土。所以在勾践灭吴之后,越国顺势占领已属于吴国的琅琊,这是并无不妥的。

  且对于勾践而言,彼时他也正需要一个位置更的据点。勾践辱负重,卧薪尝胆,所追求的早已不是简单地吴王夫差以泄愤,而是称霸天下。而如果想入主中原以称霸,勾践再待在距离中原“十万八千里”,消息传递费时又费力的会稽,显然不利于实现自己的追求。也正是当时确有这样的需要,《越绝书·记地传》所载的“勾践伐吴,霸关东,从琅琊起观台。”未必就是史官的附会之说。

image.png

  三、 勾践迁都的疑点与可能

  不过说到这,我们还是得再回顾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何距离勾践灭吴时代更近的先秦时期的典籍对于勾践迁都一事几无记载?

  国都是一国的中心。勾践作为春秋五霸之一,若是他下令将越国国都从南方迁到北方,那么《战国策》《左传》等着实不应当对此置若罔闻。

  且作为被勾践选中的“新国都”,琅琊数年来也鲜少出土能作为例证的越国遗物。偶见越国兵器,即便能说明越军确曾来此,也不足以证明琅琊曾是越国都城。

  况且,即便是较早记载勾践迁都的《越绝书·记地传》也只提到,当年勾践仅率领死士八千人、船三百艘就来到了琅琊。而应该活动于国都之中的一众文臣并未被提及。

  这样看来,与其说琅琊是被勾践选为了取代会稽的新都城,不如说是勾践把这里当作称霸中原的主要军事据点,或者说“陪都”。由此看来,先秦史籍未记载勾践迁都而两汉史书称勾践迁“都”的矛盾,考古实例仅能证明越军来过琅琊的情形,也就有了很是合理的解释。

  因此,会稽作为越国都城的地位,并没有因后世史书的不同记载而动摇。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