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中袁绍的轻敌了吗?

  官渡之战袁绍的轻敌了吗?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是曹打败强大的袁绍的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为后来北方的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都熟知的是,曹通过出其不意地攻打吴巢和烧毁袁军的粮,最终打败了强大的袁绍。

  其实现在来看官渡之战,除去双方的战术和战略布局以外,在本质上双方打的就是一场后勤之战,也是粮之战,甚至可以说是经济之战。这在每个战争中,都极为重要。“打仗打的就是钱”这就是战争的本质。在官渡之战中,其实袁绍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而且他能有如此势力,并不是一名庸才。在局面上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只是曹的一次奇袭行动,彻底扭转了局势,可谓险中求胜。

  一、战前分析:袁绍以逸待劳胜算高,曹兵困马乏处下风

  1、双方兵力分析,袁绍明显占据上风

  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的子要曹过得舒服的多。袁绍在此之前的主要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公孙瓒。在官渡之战前两年,袁绍就消灭了公孙瓒。可以说袁绍的部队,一直在休养之中,状态非常好。

  反观曹,虽然在公元196年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上确立了制高点,但是一直到公元199年,也就是官渡之战的前一年,曹先后和张绣、吕布等交战,没有一刻停息。虽然巩固了自己的底盘,但是人困马乏,没有时间休养,这一点袁绍可差远了。

  袁绍在战胜了公孙瓒以后,已经有用了四州之地,数十万军队,从纸面上来看,兵力强于曹。而曹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周围强敌环绕,他要面对的,可不单单是袁绍一人,所以对战争的胜利更加渴望。

  2、双方粮分析,袁绍粮储备优于曹

  双方既然打的其实就是粮之战,那袁绍和曹,谁更缺粮呢?

  《后汉书.袁绍传》沮授进说曰:近讨公孙,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

  《晋书.食货志》魏武之初,九州云扰,攻城掠地,保此怀民,军旅之资,权时调给。于时袁绍军人皆资椹枣,袁术战士取给蠃蒲。

  一个说法是袁绍在消灭公孙瓒以后,准备集结兵力来攻打曹。当时沮授建议里提到的是“

  仓库无积”,也就是说粮不足,不足以开战。但是这个时候是刚刚结束和公孙瓒的大战,距离两年后的官渡之战,还有一段时间。

image.png

  但是沮授当时这么说,其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怕袁绍在战败公孙瓒以后过于膨胀,不顾将士疲惫,贸然开战的一个说辞。可见其实他并不反对战争,只是时机不合适。因此“
仓库无积 ”的说辞,并不排除是他刻意严重的说法,旨在消除袁绍当时进攻的想法。

  至于第二段《晋书》里记载的,袁绍将士都吃桑葚和红枣的说法,这个三金认为倒是很正常的,因为三金也地处河北,我们本地多产桑葚和红枣,金丝小枣和冬枣更是名满天下。“
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 ”这在古时候便已经有记载。因此说袁军将士食用桑葚和红枣并无不妥。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这段记载是有一个前提的。也就是“ 魏武之初 ”,曹在起兵之时,也是在公元189年。“魏武之初
”也就是在公元190年左右。那时候袁绍也是刚起兵不久,实力也很弱,所以军队缺少粮,也是正常的。不能因此来考虑官渡之战时候的粮配置。

  从官渡之前的过程来看,在曹偷袭前,袁绍并没有出现粮短缺的情况,可见在战争开始前,袁绍的粮并没有什么问题,准备还是很充分的。

  3、双方战术分析,袁绍目标明确,执行无误

  建安五年,当袁绍军队集结后到达官渡战场的时候,曹也隔岸安营扎寨,形成对峙之势。这时候袁绍执行的,就是沮授在战前建议的战术,就是打持久战,用袁绍军强大的实力,拖垮曹。

  很多人在《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到,沮授的战术建议就是缓兵法,而固执的袁绍一句也听不进去,进而贪功冒进,被曹抓住机会,一举反败为胜。

image.png

  但是当我们仔细研究史料的话,不难看出,袁绍其实还是很在乎沮授的战术安排的。他到达官渡以后采取的,就是沮授所说的拖字诀。

  《三国志.袁绍传》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众大惧。

  《三国志.武帝纪》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袁绍在营房中建设高的塔楼,命令士兵上去射曹营士官。双方僵持了两个多月,从八月到十月,如果说袁绍贪功冒进,正应该携十倍于曹的兵力一举消灭曹,而不是应该采取这样的战略战术,这难道不是缓战吗?

  缓战,并不是不战。在这样对峙的前提下,梁军保持这一定的对抗性,此外,袁绍也派人挖地道,基本上跟对付公孙瓒用的一样的路数。只是因为曹这边已有防备,所以未能得手。

  而且,当时除了沮授的建议外,许攸曾建议袁绍分兵许昌,毕竟曹的全部主力都在官渡,绕道直取许昌,攻其必救,也是很好的方法。但是袁绍拒绝的态度非常坚决,不接受此建议。如果说他是一个急于解决战斗的人,这么好的建议,他怎么能不接受呢?

  其实,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就摆明了,要在正面战场上解决曹,使用的,就是拼后方,打消耗,保持对峙,在气势上压倒对手。这就是要告诉曹,我就是有这个底气,在我崩溃之前,你一定会先崩溃。

  从上面三点看得出,袁绍并不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昏庸,断专行。相反,他很好的采纳了沮授的建议,采用了对他来说最好的战术安排。如果不是后面曹的奇袭,袁绍获胜,只是时间问题。

  二、战争进行时:袁绍依计行事胜算在握,曹败局已定奇迹凸显

  1、胜利的天平已经在想袁绍倾斜,曹已经在谋划撤退

  《三国志.赵俨传》时袁绍举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

  开战之后,局势也是向着袁绍计划的方向来发展。刚一开战,曹的粮就出现了问题。按理说官渡距离许昌更近,曹的补给会更容易,但是曹却袁绍更早得出现了缺粮的问题。不但如此,因为兵力悬殊,曹败局更明显,曹地盘上出现了大量投奔袁绍的郡县,这更加削弱了曹军的实力,曹已经在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曹此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实已经准备撤军了。是沮授劝阻了曹撤军的意图,他说“ 是时刘、项莫肯先退者,以为先退则势屈也
”,也就是说,刘邦和项羽也是在荥阳对峙,那时候谁先撤军,谁就处于了败势。虽然现在曹军困难重重,但是一旦撤军,那兵败如山倒,就更加没有希望了。

  确实,这一站对于曹来说,是输不起的。且不说一旦撤军,军心涣散,很有可能被袁绍尾随着一击即溃。单单就各方势力的虎视眈眈,就让曹如芒在背。曹一旦撤军,承认失败,那周围各方一定群起而攻之,那时候的曹,想东山再起也不可能了。此时的曹,已经是“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硬上了。

  这就是袁绍的好算计。在官渡的战场上,利用优势给曹致命的压力,逼你犯错。当你扛不住而稍有破绽时,就是袁绍取胜之时。这也是袁绍未采用许攸突袭许昌的原因之一,他想在官渡直接歼灭掉曹的主力部队。如果突袭许昌,曹主力部队不与袁绍对峙而打游击战,则更难抓住决战的机会,以后保不齐曹会东山再起,那样威胁就更大了。

  2、粮之战贯穿始终,双方各出奇招保粮

  同时在官渡之战时期,双方也爆发了激烈的后勤袭扰战.

  《三国志.曹仁传》绍遣别将韩荀钞断西道,仁击荀洛山,大破之。

  《三国志.任峻传》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器粮运,贼数寇钞绝粮道。

  历史上有多处记载表明,当时袁绍有派遣军队来袭击曹的粮。这让兵力不足的曹雪上加霜。一度让曹的军队解不开锅,形式嫉妒危及。

  当然曹也没闲着,他也清楚此次战斗中粮的重要性。他多次派人切断袁绍的粮道,怎奈袁绍每次都重兵把守,曹收效甚微。而袁绍对于自己储粮之地保护极好,因此曹内心,也是非常着急。

  《三国志.武帝纪》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馀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

  袁绍为了保护粮道,也是煞费苦心。他命淳于琼率部万余人北上,护送后勤部队。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曹军的干扰确实是对袁绍军曹成了影响,所以这一次袁军的后勤保障安排,并没有分散,而是集中兵力护送。

  也就是说,之前可能是多支部队分批运粮,但是因为粮消耗巨大,袁绍就让所有的运粮部队在一起,然后重兵护送。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得保证自己的粮不受影响,能准时到达前线。曹应对袁绍的干扰,也是这个方法。

  战争发展到现在,袁绍已经是胜券在握了,曹在局面上看似已经无力回天了。只要继续这样下去,曹自己就会先扛不住撤退,袁绍军尾随而下,直取许昌,大获全胜。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就是一个突发事件,让整场战局,有了重大改变.

  3、许攸叛变入曹营,曹奇袭获胜利

  突发事件就是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的叛变。原来许攸的家人在邺城犯了法,许攸前去求情却没得到袁绍的谅解,加上之前的建议未被采纳,所以许攸一气之下出走曹营。许攸是袁绍的谋士,很多布置甚至都是出自许攸之手。许攸来曹营,给了曹一个极其珍贵的信息,也就是袁绍将所有粮,全部布置在了乌巢。

  因为淳于琼是后勤保障部队,夜宿在了官渡以北40里的乌巢。乌巢其实并不是袁绍粮的存粮地,只是行军途中的一个点而已。因为前文已经说了,袁绍是将所有的粮合并后一护送,所以现在在乌巢的粮非常多,是袁绍的命脉。而许攸因为身份问题,从而得知了这个消息,连夜告诉了曹。

  袁绍派遣重兵部队守护粮,着实没想到会被曹军探听到了行军路线。而且在曹率军奇袭的过程中,遇到了多支袁绍部队,袁绍没想到自己如此保护下的粮还能失手。再加上淳于琼贪功冒进,见曹示弱便全军出击,结果中计被打败,存放在乌巢的粮也被付之一炬。加上袁绍军的张郃,高览在进攻曹军之时临阵倒戈,袁绍内忧外患,战局瞬间逆转,进而大败。

  所以说袁绍的失败,是在大好局势下的一个突发状况。本来袁绍已经胜利在望,只因为一个人才的走失,从而让自己面临必死的困境,实在是得不偿失。

  从官渡之战,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袁绍一开始的战略战术并没有错,他错就错在在胜利没到手之前有些许轻敌,并且没有处理好自己与手下谋臣的关系。在笼络人心方面,袁绍确实差曹一招。也正是这个差距,让袁绍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最后:

  从上述我们可以得知,没有许攸,就没有曹的获胜。没有曹的获胜,就没有曹入驻邺城。袁绍经营许久,却在许攸问题上除了岔子。如果让时间重来,袁绍一定不会再去追究许攸家人的过错,从而保住胜利果实。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时刻关注身边人的情绪变化,要了解他们情绪变化的原因,增加我们的情商,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