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非得了关羽,而不作为人质要挟呢?

  至今仍然有人对关羽被斩的历史持有困惑,这个困惑就是孙权为什么一定要斩关羽,他没有预见到可能产生的后果吗?其实关羽的死不一定是孙权下达的命令,当时孙权在吴都,关羽被围困于临沮,如果关羽是被斩,可以说是潘璋与朱然的临阵决定。但关羽是不是被斩也存疑,他有可能是的,潘璋获“擒获”的是死关羽。无论关羽怎么死的,都对吴国是有利的,并非关羽活着回去就能免战。荆州涉及到蜀国国家战略问题,一个关羽不够换的,所以说关羽活着,只会为荆州带来更大的帮助。我更相信关羽是或者战死,然后刘备以此作为荆州的理由。

  关羽死亡的疑点

  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蜀记》

  有确切记载孙权下令斩关羽的史料仅有《蜀记》,这是东晋史学家王隐编撰的史书,但这并非其主要成就,“旧”《晋书》才是其毕生杰作。而且他的这部《蜀记》多被裴松之引以反驳,用以论述《三国志》中的细节问题。在涉及关羽被斩的这段记载中,裴松之是这样反驳的:

  裴松之按吴书: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羽,方议其生死乎?又云“权欲活羽以敌刘、曹”,此之不然,可以绝智者之口。

  这段论述很好理解,也就是说孙权先前令潘璋截断关羽去路,关羽在临沮的死亡是没有时间缓冲的。孙权此时离临沮二三百里路,以古时候的信息传递速度来看,孙权根本没有机会来讨论关羽的处置问题。而且裴松之认为《蜀记》中说孙权对关羽有恻隐之心,这是非常不谱的,至于怎么不谱,裴松之没明说,只是讽刺的说了句聪明人都明白。这其实说的也很明白了,当年曹都留不住关羽,孙权何德何能可以“活羽以敌刘、曹”。要说留着关羽用作与刘备的谈判倒还可信,所以这里的记载确实有可疑之处。

  权征关羽,璋与朱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璋部下司马马忠禽(擒)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三国志潘璋传》

  另有记载关羽被斩的史料包括《三国志关羽传》:“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但这里是不是孙权下令斩的不得而知。根据裴松之整理的资料说“羽至即斩”,很有可能是关羽在退败的路上,被潘璋直接劫。因此《潘璋传》里说的“擒羽”并不是生擒,而是关羽遭遇伏击战死后被确认了首。“擒”与“生擒”在三国时期的史料里确实不一样,如曹的传记中的“生禽布、宫,皆之”、“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等,这里的生擒是活捉的意思。再如官渡之战的一段记载“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我们都知道颜良、文丑双双战死,这里的擒就并非活捉。

image.png

  所以结合关羽的性格来看,他一生孤傲,不太可能让吴将活捉,否则算是“晚节不保”,他的选择要么穷头陌路的,要么就是激烈反抗中战死。再结合刘备的来看,关羽被孙权下令斩很可能就是刘备喊出来的。当时他在益州的根基并不牢固,汉中之战他是赢了面子输了里子,虽然地盘扩大了,也在战略上开拓了北伐的前沿阵地,但曹将汉中的人口钱粮迁移的一干二净,刘备集团打的就是荆益二州的资源积累,益州人的税赋压力非常大,对这个外来户肯定没什么好感。这就可以想象刘备为何转嫁国内矛盾了,上引导民众痛恨东吴,抢了益州了关羽,以后的税赋压力完全压在益州本土了,所以需要大家支持。

  关羽必须死的原因

  有人认为孙权关羽是不知轻重,在孙刘联盟平稳状态下,这种论调是没什么问题的,但从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开始,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因为关羽必须死。

  襄樊之战前的荆州

  赤壁之战后,孙刘曹三家瓜分了荆州,荆南的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是刘备趁机打下来的,孙权得到的是江夏郡和南郡南部的江陵。当时刘备因为屯兵公安,这个尴尬的位置不利于其继续发展,所以他向孙权提出“请都督荆州”,孙权在鲁肃的劝说下才将南郡的江陵借给了刘备,这就是我们说的“借荆州”。

  刘备得益州后,东吴索要所借之地,洽谈期间汉中战事再起,刘备无暇东顾,只能与东吴重划荆州。这次划分是以湘水为界,湘水以东的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归孙权;湘水以西的南郡郡、零陵郡、武陵郡归刘备。这里可以看出刘备是做出很大让步的,他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等于是以两郡之地换了借来的战略要地江陵。

  关羽的军事格局

  而在三国时期,能够互通南北的道路大致只有三条:一是从关中、汉中到达四川的道路,也就是秦岭之中的六条峡谷,时候来诸葛亮北伐的必经之路;二是从南阳、襄阳到达荆州的道路,是中原与两湖盆地的大通道;三是淮河平原大通道,有两条支线,一是围绕着寿春、合肥,经巢湖至马鞍山附近渡长江,二是从徐州向南,渡淮河至扬州附近,然后再渡长江。

  曹魏就是在上述三大互通线的北端设防,分布了几大战区,由夏侯、曹氏宗亲做帅。我们将第二条通道称为“南襄隘道”,曹魏在这里以襄阳和樊城为核心,以曹仁为战区帅,防止南部势力由此进入中原。南襄隘道又并非仅仅是进入中原的通道,如果关羽攻下襄樊,则可进入南阳盆地,向西沿着秦岭,打破关中四关之一的武关,对长安形成压制,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在这种策应下或许才能成。这也使整体战略上,刘备集团能够由南、东两线北伐,形成钳形攻势,取关中的难度便大大降低。

  再回到荆州,当时所谓的荆襄九郡涵盖了今天的两湖地区,看作一个整体便是一个大盆地,北面是豫南的山脉;西面是秦岭、大巴山等巨大山脉;南面是南岭;东面是罗霄山脉,长江从盆地中央穿过,贯通东西。如果关羽占据了襄樊地区,锁死曹魏南下之路,蜀国彻底占据了长江中上游,那么最危险的反而不是曹魏,而是下游的东吴。蜀国的水军不仅可以从荆州出发,甚至可以从益州顺流而下直取建业,湘水又非天堑,蜀国的陆军一样可以跨越湘水向东出击。由此来看,关羽的战略格局是非常高的,而且发动战争的时机也是选择在曹魏内部刚发生叛乱,没有理由以襄樊之战来否定关羽的军事才能,反而是他战略格局的体现。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刘备集团的战略蓝图,东吴其实也有类似的规划,一般倾向于鲁肃提出的“江东对”,其实在鲁肃之前,张竑就做出过战略规划,即以江东为根基,顺长江而上,将赣江谷地(江西)、湘江谷地(湖南)
收入囊中,最后进攻荆州、四川,一南方再进行北伐。东吴的最佳出路也就是这个规划,所以孙权不可能坐视关羽攻取襄樊,那句“虎女焉能嫁子”也不是白衣渡江的导火索,东吴偷袭荆州就是立足于国家战略。

image.png

  换到刘备一方也是如此,关羽失荆州后,刘备集团也是不可能坐视东吴占荆州的,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实际上也是服务于国家战略。那么换位思考,东吴能预料不到刘备的吗?倘若关羽活着回到益州,以他的军事能力,以他在荆州多年的苦心经营,要蜀国任何一名帅都难对付,所以东吴要做就做绝,以免后患无穷,关羽就必须死!

  再从潘璋、朱然这种级别的将领来看,关羽的名气自然是他们高了很多,且在当时打出了水淹七军、活捉庞德的出色战绩,潘璋在关羽穷途末路之际,还有耐心等吴侯的指示吗?扬名立万就在此时,想想马忠此人,若不是“禽羽”的记载,哪轮得到无名小辈名留青史?别说是吴国将领,当时若是曹仁没听赵俨劝阻而追击关羽,想必也要斩关羽,毕竟这种斩敌帅的机会并不多,蜀国黄忠不也正是赶上了斩夏侯渊才抬进了四方将军嘛!

  综上所述,若以偷袭荆州的后果来看,关羽之死是必然的,但就方式而言,他的死亡很可能是战死或者,被活捉后斩首的可能性并不大。孙权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能左右关羽的生死,正如裴松之所言,战场相隔数百里,根本没有时间等待孙权的指示,所以孙权也就没有考虑后果严重的“机会”。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