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信俗是什么意思?详细解读关公信俗
关公信俗是什么意思?这都要从南朝陈国皇帝陈伯宗托言“关羽显灵成神”开始说起,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一代英杰关羽被孙权害,蜀后主刘禅追盖关羽为“壮缪侯”。220年春正月,孙权害怕刘备起兵报复,将传关羽首级于洛阳曹处,被曹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城南十五里,并建庙祭祀。
南朝陈国皇帝陈伯宗托言“关羽显灵成神”,于光大年间(567-568年)在当阳玉泉寺西北为关羽立庙,在玉泉山为关羽建冢。至隋,关羽的神话传说开始出现,尤其在关羽家乡和他生前生活过的地方,广泛流传着关羽显灵护民的传说。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关羽家乡解州关帝庙兴建。地方亦开始建关庙。到唐代,关公信仰基本形成。全国各地出现很多关庙,关公信仰进一步扩大。当阳以五月十三为关羽生,举行隆重祭祀,远近辐辏。另并渐渐形成清明节拜扫关冢之俗。到唐末五代时,在宫中、在民间悬挂关公神像成为习俗,并盛行下来。
宋元时期是关公信仰的发展期,这时期由于皇帝的推崇、加封,关羽由一名武将变成了一尊神明,关公信仰普及全国。关庙也在封建帝王的政令下,广为兴建。关公信仰在民间渐深人,每年五月十三诞祭、九月十三秋祭则已成定期且规模盛大。这时期,出现了很多关公戏,如《关张双赴西蜀梦》、《关大王单刀会》等,盛于民间,促使关公信仰深入妇孺。关公戏亦成为关公信仰文化的一部分,传沿至当代。
关公信仰文化至明清时期迎来了鼎盛期。关羽的封号经过宋、明、清皇帝的步步加封,最后在清光绪五年(1879年),最终封为“忠义神勇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佑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关庙由起初的个别地方修建发展到遍布大江南北,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规格之高空前绝后。关庙或由官府供给香、银或划给“香供之地”。而且把对关帝的祭祀列入国家祀典,定于每年正月十三的春祭、五月十三的诞祭和九月十三的秋祭,用太牢之礼,皇帝或亲自御书致祭,或遣官到关林致祭,并用太牢。
洛阳所辖各县、乡俱如此制。建于东汉末的洛阳关林,便成为远近百姓祭祀关公的重要场所,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十三大祭,香火鼎盛。
从明始,关公信仰文化依然延续,并向海外辐射,特别是随着大批华人到海外定居,也把关公信仰文化传播开去,在整个汉文化圈内外发生着巨大的影响。
2008年由洛阳市、运城市联合申报的关公信俗,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992
X-85),关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公信俗”的遗产地,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