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三桂不,他能不能终?

  如果吴三桂不,他能不能终?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

  满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王朝,其发家史一直被西方史学界认为是一个奇迹。

  直到入关之时,清廷的嫡系部队八旗满洲只有大约六万人,这点人想一天下无异于痴人说梦。

image.png

  满洲人口有限,导致八旗兵力不足

  为此早在黄台吉时期,清廷就开始吸纳蒙古人和加入八旗,建立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将八旗兵力扩充至十余万人,有了争天下的资本。

  到1644年清军入关,面对关内风起云涌的抗清武装,清廷进一步吸纳前明降兵,将体健强壮之人编入八旗,俗称新汉军。

  虽然汉军旗人的地位在八旗中是不过满洲和蒙古旗人,但至少是进入治阶层,享受着大量特权,地位要明代时期的军户高多了。

  普通的汉军旗人尚且如此,将官投降的话肯定地位更高。

  从黄台吉到顺治,清廷对于投降的前明将领还是较大方的,封王者就有五人,分别是:

  定南王孔有德

  靖南王耿仲明

  平南王尚可喜

  平西王吴三桂

  义王孙可望

  其中平西王吴三桂是五个汉王之中实力最强,功劳最大的。

  吴三桂原本为明朝山海关总兵,领着五万人驻守山海关。自松锦大战之后,明廷在关外据点都被清军拿下了,山海关成为明清大战的最前沿,明廷让吴三桂驻守此地,可见对他还是很器重的。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期间,行事作风非常谨慎,或者说是非常狡猾,对于朝廷的征召总是慢半拍,遇到战事能拖就拖,尽量保存自己实力。

  至李自成兵临北京之前,崇祯皇帝召吴三桂入京勤王,并封他为平西伯,以示拉拢。

  只可惜吴三桂并非忠臣,对于崇祯征召,吴三桂虽俸召,但依然行动迟缓,直到北京陷落,他还在路上晃荡呢。

  眼瞅着李自成拿下了北京,京内官员皆降,吴三桂起初也想投降。但很快吴三桂便得知闯军在京城大肆拷打前明官员,勒索钱物,这让吴三桂大失所望。

  后来吴三桂得知自己在京城的府邸也被闯军洗劫,吴三桂担心自己交权后沦为鱼肉,于是转而去联合清军。

  吴三桂最初并不想降清,他的目的是借兵,与清军联合,事成之后割地相谢。

  但多尔衮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李自成与吴三桂大战时作壁上观,逼迫吴三桂剃发降清。

  拿下北京后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郡王爵,以示嘉奖。

  但此时清廷并不信任吴三桂,多尔衮不允许他带兵进京,甚至不允许他在城外驻扎,要求其立即跟随英亲王阿济格去追击败退陕西的李自成。

  1645年清军攻占西安,中原地区已经被清军占领,多尔衮开始打压吴三桂,将其调回辽东予以监视。

  对此吴三桂也没啥办法,只有夹着尾巴做人,事事小心,不断向清廷表忠心。

  直到两年后,由于清廷在西北的战事不顺,于是再度启用吴三桂,允许其继续指挥本部兵马,进绞西北地区的闯军残余势力。

  重掌兵权的吴三桂别无选择,他拼命地抗清武装,以此换取清廷的信任。

  从陕西到缅甸,吴三桂领着自己的五万大军横扫整个西部地区,为清廷征服关内立下了悍马功劳。

  1659年吴三桂攻下

  云南,清廷允许他在滇开府,总揽云南军政大权。

  1662年吴三桂弑永历帝朱由榔,清廷大悦,晋封其为平西亲王,又令其兼管贵州,吴三桂权力达到顶点。

  但也正是在此之后,清廷开始提防吴三桂,毕竟狡兔已死,走狗迟早都得烹了。

  事实上吴三桂不该永历帝,留着永历帝,清廷就得依仗他,而了永历帝,他的利用价值就大大降低了。

  自康熙继位起,清廷就在不断削减吴三桂的权力,将云贵两省的行政权力渐渐从他手中剥离,对他军饷开支也加大,吴三桂和朝廷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不过清廷中的大部分官员并不想强行裁撤包括吴三桂在内的三个藩国,孝庄等人的意见是慢慢来,等吴三桂死了再说。

  可是年少气盛的康熙偏僻就是等不得,借着

  平南王

  尚可喜

  疏请归老的机会下令撤藩,彻底逼反了吴三桂。

  在吴三桂眼中,他为大清立下了赫赫战功,没有他的冲锋陷阵,清廷绝不可能拿下西南地区。

  而如今天下才刚刚初定清廷便要卸磨驴,这让他的老脸往哪搁?当了半辈子大汉,结果却让人耍了,吴三桂岂能不反?

  不仅是吴三桂,清廷在治逐渐稳定后也不断降低汉军旗人和绿营兵的待遇,导致很多清军官兵在得知吴三桂起兵后也纷纷反清。

  吴三桂起兵之初整个西南全反了

  平心而论,吴三桂完全是被康熙逼反的,如果换成顺治,吴三桂肯定不会。

  当然,作为一个异姓王,吴三桂即便不反,他的王位也传不了几代。

  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的异姓王都没啥好结果,就连掌权的同姓宗王也是皇帝想要铲除的对象,更别提清朝还有满汉之别,清廷削藩是迟早的事儿。

  但不论如何,康熙强行削藩确实是一大失误,致使西南诸省陷入兵祸,让刚刚有所恢复的川渝等地再度成为人间炼狱。

  至战争结束后,四川地区人口百不存一,即便是成都也不过万余人口,可见战祸之惨烈。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