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有何疑点之处?司马懿退军又是因为什么?
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是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书迷众多,很多人读的第一本书就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表面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和军事斗争,实则全书围绕着两个人写!
第一个自然是“武圣”关羽,第二个是“卧龙”诸葛亮。整部《三国演义》就为了成就此二人的名声,尤其是诸葛亮,简直被神话,他“舌战群儒”、“船借箭”、“火烧赤壁”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当然,诸葛亮最令后人神往的乃是“巧施空城计,吓走司马懿!
故事背景
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发生在蜀国第一次北伐期间。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刘禅继位,诸葛亮辅政,在诸葛亮的主持下,蜀国依据天险休养生息,国力逐渐强盛!
诸葛亮表面上安于现状,实则继承刘备遗愿,密谋北伐,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公元227年,孟达私通诸葛亮,秘密降蜀,再加上曹魏对蜀国没有防备,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俱全!
公元228年,眼见时机成熟的诸葛亮率军北伐,为了保险起见,诸葛亮放弃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选择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蜀国北伐,曹魏大为震惊,派张郃领军五万进攻祁山,面对来势汹汹的张郃,诸葛亮命马谡镇守重地街亭,抵抗张郃!
马谡刚愎自用,违背诸葛亮的命令,率军驻扎在南山,张郃围而不攻,断其水源,数后大举进攻,马谡所部溃不成军,街亭就此失守!
巧施空城计
街亭之战乃是蜀国第一次北伐的转折之战,马谡大意失街亭后,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直击诸葛亮,此时诸葛亮正驻扎在西城,身边除去老弱妇孺,就只有残兵千余人!听闻司马懿大军到,诸葛亮身边之人方寸大乱,纷纷建议弃城逃跑!
形势紧急,诸葛亮却是稳如泰山,对众人说到“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接着诸葛亮开始安排:起旌旗,打开城门,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则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谈笑风生。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是这样写的:“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琴,高声昂曲”。
司马懿率军来到城门前,一看此情此景,心中起疑,料定城中必然有诈,下令全军撤退,西城之危就此解除!
争议不断
长久以来,围绕着“空城计”,后人争议不断,大致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司马懿确实中了诸葛亮的计,没有看出他的空城计。司马懿作为诸葛亮一生的对手,对诸葛亮的研究极为透彻,在他看来,诸葛亮是小心谨慎之人,如若没有非常把握断然不会轻举妄动!所以司马懿认定空城之中必然有诈!
第二种看法:司马懿早知诸葛亮故布疑阵,之所以撤兵是为了避免“狡兔死,走狗烹”。当时魏文帝刚刚驾崩,明帝新立,对他充满敌意,如果司马懿就此消灭掉曹魏大敌诸葛亮,可能会在魏明帝面前失去利用价值。
童子决胜
现在看来,第二种说法站不住脚,曹丕驾崩后,朝政已被司马懿及其两个把持,新立的魏明帝根本对他造不成威胁,况且就算灭掉蜀国,孙吴还在,也不存在所谓的“狡兔死,走狗烹”。
所以,司马懿确实是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而“空城计”能够成功的关键在于诸葛亮身边的两个童子,两童子并不知城中虚实,只是单纯信任诸葛亮,所以表现得云淡风轻。
司马懿一看两童子都这么平静,这么成竹在胸,更加笃定城中必然有诈,以司马懿的多疑,撤兵也在意料之中!
在后人看来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潇洒自然,实则他的内心苦涩无。诸葛亮毕生心愿就是完成刘备遗愿,一天下,正如他在《出师表》所述“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可惜街亭一失,第一次北伐已然失败,此后几次北伐再无寸功!诸葛亮内心怎能不苦涩!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