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货币制度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飞钱制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唐朝,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 618 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国号唐,建元武德,建都长安。到武德七年,历经长期的艰难战争,唐高祖最终收服了各地的反对势力,一了整个唐王朝。唐朝建立后,唐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使得经济得到了较长期的稳定发展。

  特别是唐前期,的各行各业都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中国的封建时代进 入了全盛时期。这些积极的因素都促使唐代货币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一阶段。

  一、唐代以前金银货币地位的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早在先秦时期,金银已经作为货币使用,正执行着货币的各项职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史记·平准书》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

  据此推断黄金作为货币流通始于虞、夏时期,显然是不正确的,但是推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基本是符合事实的。因为所有上述的各种货币,不论是金属货币还是实物货币,都在常生活中,发挥着货币的职能。

image.png

  特别是在战国时期,黄金作为货币使用开始盛行,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由于珠玉稀少难得,价值昂贵,不方便用于作民间的常交易,所以事实上是黄金为上币。金属货币黄金广泛流通,在货币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绢、布与黄金保持一定的兑换例。

  2.秦始皇一货币

  战国时期,黄金凌驾于珠玉、龟贝、刀、布、绢帛之上,成为具有支配作用的主要货币。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即一了货币制度。西汉承秦之制,仍然把黄金、铜钱作为发偿货币,并行使用。

  名义上,黄金与铜钱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实际上,黄金是作为主要货币流通的,不但一切应表现的货币职能大都是使用黄金,而且使用的数量还很巨大,一次用金的数量,动则数十斤、数百斤、千斤、万斤,有时甚至多达数十万斤。

  这说明,西汉时期,货币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相当高的,货币制度表现为事实上的金本位制。汉武帝于元狩四年,改革货币制度,发行了白金三品,这是三种不同形式和不同价值的银铸币。

  白金是银和锡的合金铸造的货币,虽有银,但汉时银价不高,也就是说这种货币的实际价值并不高,而白金被赋予的名义价值却非常大。实际价值和名义价值的背离,使得这种新币实行后寿命短暂,很快失败了。

  进入东汉以后,黄金数量突然减少,不但失去了上币的资格,而且失去了货币的资格,事实上,黄金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不再当作货币使用,成为一种贵重物品。

image.png

  二、唐末金银货币地位的提升

  1. 唐末金银使用范围的扩大

  唐后期,一方面,铜钱短缺严重,不能满足市场上的交易需求;另一方面,绢帛作为货币的各种缺点充分地暴露了出来,遭到人们的排挤,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末期,贵金属金银逐渐进入流通领域,发挥着部分的货币职能。《旧唐书》卷八十《褚遂良传》:“太宗尝出御府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辨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上又命使者多赍金帛,历诸国市良马。”李隐《潇湘录》中也记录了唐代人用金银名场景。

  用金帛书画、良马,贵金属金发挥的就是货币的流通手段的职能。《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会昌四年九月,官府没收仇氏的财产,其中有大量的金银:“仍仰中官收纳家中钱物,象牙满屋,珠宝金银等,尽皆满库,钱帛疋段不知数。”

  总体上看,金银在唐代并没有取得法定的货币地位。唐律规定私铸铜钱违法,要受到惩罚,但是百姓铸造金银钱币就不算犯罪,《唐律疏议·杂律》:“若私铸金银等钱,不通时用者不坐。”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六月,颁布了禁止岭北采银的诏令,《唐会要》卷八十九《泉货》载:“又天下有银之山。必有铜矿。铜者可资于鼓铸。银者无益于生人。”

  2. 唐末金银两个主要的流通区域

  在唐代的内地,金银不用于常的商品交换,而在岭南和西州两个边疆地区,金银是主要货币。岭南:即现在的两广和越南地区,早在南朝时期就已经流行用金银交易,到了隋代金银作为货币使用更广泛,《隋书·食货志》载:“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

  《元氏长庆集》卷三十四《钱货议状》有载:“自岭已南,以金银为货币。”一方面,岭南地区开采的银矿较多,并且对外贸易较发达,大额交易很常见,许多外国商人不接受铜钱,只要价值高、便于携带的贵金属——金银;另一方面,外国商人货物时也主要是用金银支付,其中又以银为主。

image.png

  西州,即现今的吐鲁番,北朝到唐初,那里由高昌王国麴氏家族治。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处于西域的北道要冲,中国和西方进行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正是从此地经过,所以有着较为发达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过境转运商业,逐渐发展成为西北边境的一个军事、和商业中心。

  高昌的主要通货是银,有时也会有铜钱和纺织品的流通。六至七世纪,波斯国势强盛,贸易繁荣,铸造了大量的银币,河西与西域在贸易中叶使用这种银钱,唐代贞观年间,高昌王麴文泰断绝西域朝贡,后被唐代大将侯君集领兵攻灭,改为西州,仍然以金银钱作为主要货币。

  三、唐代飞钱制度产生的原因

  1.飞钱的概念

  飞钱,亦称便换,是中国最早的汇兑方式。汇兑在国外产生的很早,例如在公元前九世纪巴伦就有了类似汇票的工具,以土简为凭据,甲地某人规定时间,付款者为乙地之人,有时还需支付利息。这种办法的出现是因为运输大量现金非常不方便。

  加之运输途中盗贼颇多,风险很大,所以采用汇兑的办法较安全。到了中世纪,出于同样的原因,欧洲的犹太人和意大利人再一次发明了汇票。与国外汇兑相,唐代飞钱产生的原因及汇兑办法皆有不同。

  飞钱由进奏院、诸军、诸使经营,商人把需要运往外地的见钱交给进奏院、诸军、诸使的驻京机关,由它们发放文券,文券的一半给商人,一半传回商人家乡的相应机关,商人可凭券回乡兑换见钱。

  这样一来,一方面,本来因为处于运输途中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退出流通领域的铜钱,可以投入流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钱币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消除了商人运输大量见钱的风险和不便。因此,可以认为飞钱的经营有利于减轻铜钱缺乏的问题,并且解决了携带现款的不便,但不足以得出这两者是飞钱产生的原因这一结论。

image.png

  首先,最初飞钱由地方和部队的驻京机构掌管,另外一些巨贾和大臣也有参与,很显然他们是不可能为了解决钱币短缺的问题来经营飞钱,因此钱币短缺只能说是飞钱产生时的一个客观现实。其次,铜钱运输不便这一问题不是此时才产生的,而是一直存在的,但是,之前飞钱并未出现。因此铜钱的携带不便也不足以解释飞钱的产生。

  2.飞钱的流通

  《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贞元初,骆谷、散关禁行人以一钱出者。”贞元十年,“然而民间钱益少,缯帛价轻,州县禁钱不出境,商贾皆绝。浙西观察使李若初请通钱往来,而京师商贾赍钱四方贸易者,不可胜计。诏复禁之。”

  由此可知禁止钱币出境,极大地阻碍了商业的发展。而商业并未停滞,而是在不断地发展,尤其是贩茶业兴起后,商人亟需运输大量的见钱,但是又禁止铜钱流出,于是飞钱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产生了。因此,禁钱出境的法令和商业不断地发展共同促成了飞钱的出现,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而非“是一种偶然经济现象”。

  飞钱这种汇兑方式,因商业的发展而产生,之后又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飞钱使用不久,即被禁止,“京兆尹裴武请禁与商贾飞钱者,庾索诸坊,,十人为保。”《唐会要》卷八十九:“茶商等公私使换见钱,并须禁断。”从禁止飞钱的时间可以看出,飞钱应是产生于元和初年。禁令实行一年之后,即行开禁,飞钱的禁令遭到了其经营者的反对,虽被禁止,但仍在暗中存在。

image.png

  而开禁之后,飞钱的经营由中央政权的三司垄断了起来。飞钱实行之初是不收汇费的,而由三司经营之后,需支付百分之十的费用,商人自然拒绝使用。有些地方借故推脱,在商人携带文券要求兑现时,不即时支付,使得商人对信用产生怀疑,极大地妨碍了便换的进程,在史料记载中,确实存在使用飞钱交纳税收的地区,以节省运输成本。

  这一记载中,使用汇兑的方式上交赋税是在大和五年,即公元831年,而飞钱是产生于元和初年,也即公元805年,这可以说明,税款的转移并不是飞钱产生的原因,而只是增加了一种支付税收的方式。便换见钱,不仅商人可用,一般人也可以使用。

  在唐代传奇故事中,盗贼将文牒投入水中而不像财物一样掠走,可能是因为他不了解文牒的意义,也可能是因为只有本人才可兑现,他人不可。不论为何,这一事例可以说明飞钱、便换在唐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语

  唐代的货币制度体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代特点。所谓“承上”,是指 唐代的货币制度基本上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传”,把铜钱和绢帛作为主要的流通手段,仍然是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所谓“启下”,是指这一时期的货币结构发生了变化,为宋元时期货币制度的变革准备了历史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