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钦宗和宋高宗为什么不逃去别的地方建立新的政权呢?
大家好,说起宋钦宗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国撕毁合约,大举南下,入侵宋朝。
北方战报传来,宋徽宗赵佶坐不住了,想到了逃跑。但是,皇帝出逃可不是件小事,要想逃得顺利,就得把皇权让出来,找个背锅侠。于是,原本不受重视的定王赵桓,就成了新皇帝,即宋钦宗。
其实,面对大军压境,宋徽宗和宋钦宗都知道没有胜算,那么,为什么他们没有像宋高宗那样,率部南下,建立一个新的南宋呢?
首先,是因为宋钦宗对金军还抱有幻想。
宋钦宗赵桓亲政后,还是颇有点除弊革新的味道的,下诏历数北宋六贼(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的罪行,并要求全部诛。
之后,赵桓甚至要求亲征,如果成为现实,赵桓将成为赵匡胤建国以来,第三位亲征的皇帝。
但是,给事中王寓稍微劝了一下,赵桓就放弃了,这朝令夕改的速度,堪流星,实在让人无语。
作为高高在上的天子,竟然如此说话不算数,也算是软弱到家了。可能,赵桓当时的心理活动大概是这样的:“金军来了其实也不用怕,按照以往的经验,给点好处,他们就会走了。”
果然,金军到达开封城下后,发现城池坚固难以攻克,并且金军孤军深入,形势对其极为不利,于是便派使者和谈,条件是宋朝送上黄金500万两、白银5000万两,并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
面对如此丧权辱国的条款,赵桓的答复是答应,只要不来打我,什么都好谈!
其次,宋钦宗之所以没有南逃,也离不开大臣李纲的极力劝阻。
很多人拿北宋的李纲和明朝的于谦做对,都是危难之中挺身而出的民族英雄,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排众议,指挥了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骑兵,这才保住了明朝的江山社稷。北宋时期的李纲同样如此,国家沦落到如此地步,只有李纲站了出来,坚决要求抵抗金兵,保卫都城。
在赵桓要逃跑的时候,李纲对他说:“道君皇帝挈宗社以授陛下,而去之可乎?”意思就是说:道君皇帝(赵佶)已经把社稷交给陛下了,您就这么逃跑了,合适吗?
但是,宰辅大臣说:“金军兵临城下,都城肯定是守不住的。”李纲说:“天下城池,岂有如都城者,且宗庙社稷、百官万民所在,舍此欲何之?”天下的城池,哪个还能都城更坚固?况且宗庙、百姓、官员都在这里,还能逃到哪里去?
宰辅大臣继续问:“那现在该怎么办呢?”李纲回答:“今之计,当整饬军马,固结民心,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
赵桓虽然一直摇摆不定,但在李纲的劝说下,最终还是同意留守都城,不跑了。
另外,勤王部队陆续到来,也给了赵桓定心丸。
赵桓继位之初,就已经下诏令各地部队前来勤王,这是都城危急的常规步骤,宋军哪怕再怂,部队还是有不少的,尤其是常年和西夏作战的军,战力足以守护京城。
史料记载:“丁亥,靖难军节度使、河北河东路制置使种师道督泾原、秦凤兵入援,以师道同知枢密院事,为京畿、河北、河东宣抚使,四方勤王兵及前后军。”
种师道的种家军,可都是精锐部队,战斗力非常强悍,有他们前来勤王,宋钦宗还是很放心的。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皇帝逃跑了,事情就闹大了,很可能会引起兵变。
作为一国之君,逃亡也是需要有牌有面的,不可能一个人逃亡。宋徽宗赵佶在此之前已经跑了,即便他已经不是皇帝了,手下也带了数千军兵和大量幕僚。而赵桓呢,已经是正牌的皇帝,要走的话,必定要有更多的人跟随,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还有一个问题:皇帝会带着他的皇亲国戚一起跑,那士兵呢?可不止你赵桓有老婆孩子,那些士兵同样有家属亲人,把老婆孩子都扔给金军,谁都不愿意。所以,几乎所有军兵都不想离开,除非让他们也都带上家人,但如果的这样的话,金军来了,谁也跑不了,将会造成更大的灾难!
李纲见赵桓想要逃跑,便对禁卫军说:“你们想要守卫京城,还是想跟着皇帝逃跑?”众将士齐声说:“愿死守!”可见,当时的局势已经不是赵桓一个人说了算的,如果他坚持要逃跑,那么这些将士们很有可能会哗变。
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皇帝的命是命,士兵的命就不是命?凭什么你能拖家带口逃跑,我们就得扔下老婆孩子?于是,在李纲的威吓之下,赵桓想跑也不敢跑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