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一时的大唐为什么却被吐蕃纠缠了那么久呢?

  当大唐王朝在极盛时,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无论是其幅员辽阔的领土、还是其万国来朝的国际影响、亦或是海纳百川般的文化包容性,都让大唐王朝成为特立行的高峰。

  其实,这一切都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实力之上。如果没有睥睨天下的军力,再繁华的盛世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image.png

  当时几乎没有和大唐抗衡的力量。对厥,唐朝彻底解除了厥对中原的威胁,厥首领颉利可汗被唐军生擒献往长安;对吐谷浑,六十余岁高龄的老将李靖带兵西征,最后逼得吐谷浑国王自尽而死,吐谷浑全国投降唐军;还有唐与薛延陀之战、唐与西突厥之战、唐与高句丽之战等一系列战役,都是唐朝赫赫战功的写照。

  但是,就在唐朝纵横天下的时候,却始终有这么一个对手,让强盛无匹的大唐多次吃瘪,甚至最后还被它夺去了西域

  这个对手就是吐蕃

  和大唐立国的同一时期,吐蕃在一直的青高原建立起了第一个一政权。不断击败国内外的对手的大唐不会想到这个和自己差不多同一时间建立的政权,居然能在极端环境下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唐初之际,唐朝处于上升阶段,军事实力强大,扩张势头不可阻挡。当时,吐蕃立国不久,处于创阶段。为了谋求发展空间,它用和平手段与唐朝交流,著名的松赞干布求婚和文成公主进就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事件。正是在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唐朝与吐蕃基本上相安无事,一定程度上吐蕃还是唐朝的臣属之国。

  当唐太宗和松赞干布去世后,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关系出现缝隙。接替松赞干布的吐蕃国相禄东赞大力推行扩张政策,先是攻灭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缓冲之国吐谷浑,之后还试图趁势染指西域。

  双方最终爆发战争。唐朝派出了在平辽东时立下汗马功劳的薛仁贵,吐蕃派出了禄东赞之子——吐蕃名将论钦陵。凭借论钦陵的出色指挥和四十万优势兵力,唐军溃败。吐蕃吞下了吐谷浑的全部领土,直接威胁着河陇地区以及西域地区。

  吐蕃的扩张势正旺,论钦陵借着大非川之战的余威,趁势入侵西域,攻下了安西都护府治下的安西四镇。

  唐高宗一朝始终未能夺回安西四镇的治权。武则天执政后试图夺回安西四镇,结果却两次都被论钦陵掌控下的吐蕃所击败。一直到长寿元年(692),武则天派出的大军才再次收复安西四镇。

  在武则天收复安西四镇之后,吐蕃内部爆发了赞普(即国王)与论钦陵为首的禄东赞家族的矛盾,导致论钦陵被赞普击败后,兵败,禄东赞家族的成员向唐朝投降。

  唐朝在与吐蕃战争中最强劲的对手消失了,这才让唐朝一直到安史之乱前,保持了对吐蕃的优势地位。

  在唐玄宗治前期,双方也在大小勃律发生过大规模战斗,但唐朝的优势很是明显。在唐玄宗晚年,朝堂大权逐渐由李林甫和杨国忠等人掌控,唐朝和吐蕃的对抗中走向失败。

  天宝七年(748),前一年刚刚在大小勃律击败吐蕃的唐朝,因为地方官员的狂妄昏庸,唐朝重要盟友南诏与吐蕃结盟。在与南诏的两次战争中,唐朝陷入以一敌二的局面,最终失败,损失达到二十万人。南诏和吐蕃联军直逼西南重镇成都。杨国忠隐瞒军情,唐玄宗对此竟然一无所知。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地动山摇。为叛乱,为防备吐蕃而镇守在河西、陇右与西域等地的精兵被调回中原,唐朝实力迅速下降,几乎形成空。吐蕃乘虚而入,夺取唐朝的河陇与西域。唐朝失去了对西部的控制,形势彻底转变为守势。吐蕃经常长驱直入唐朝境内,首都长安也处于吐蕃的威胁之下,甚至一度被吐蕃攻占。

image.png

  平定安史之乱后,来自吐蕃的威胁益增大,唐朝又大量抽调内地的军队到边境,以防备吐蕃在秋高马肥之际的进攻,史称“防秋兵”。这样客观上导致了内地的藩镇势力坐大,节度使拥兵自重。

  之后的几十年里,尽管唐朝在与吐蕃的局部作战中取得胜利,但总体主动权依然在吐蕃手中,唐朝一直采取被动防御以图反击的战略。

  一直到晚唐时期,唐朝与吐蕃的实力虽然都已衰弱。但唐朝发现依自己的实力无法自完全击败吐蕃,开始图谋与周边的政权联盟一起对付不断扩张的吐蕃。最终,唐朝联合回鹘、南诏、天竺等吐蕃周边一系列政权,一同围剿吐蕃。吐蕃四面受敌,战争不断,实力迅速衰弱。

  这时候,西域人民在张义潮的领导下,组建了归义军,成千上万希望回归故国的西域百姓,一路从西域打向内地,最终再次打通了河西走廊。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