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为什么那么短命?他在位期间做了什么?

  李自成的故事大家的了解吗?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虽然“大顺皇帝”李自成登基称帝,是在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的西安,但他正“君临天下”,却还是在是年三月十九攻克北京到四月三十败退离京的42天。这42天,亦是“大顺王朝”乃至整个明末农民战争的转折点。灭掉明朝后“龙椅还没坐热”的李自成,竟在四十多天后一路脆败,曾“拥兵百万”的大顺政权,也是一年多后就迅速覆灭,辛苦打下的江山,全给清王朝做了嫁衣。

  如此“脆败”的全过程,也叫“大顺皇帝李自成”,变成了后世知名的反面教材,甚至在一些“管理学课程”里还常被拿来说事儿。放在野史里,那更是被花样编排,诸如“李自成进北京后迅速腐化”“农民军骄奢逸”的“剧情”,也在各类野史小说戏曲里大书特书。特别是在金庸小说《鹿鼎记》里,“迅速腐化”的李自成,还导致男主角韦小宝“多了两个老丈人”,相关叫人唏嘘不已的桥段,也捧红了“金庸剧”的一拨拨男星女星。

image.png

  那么实的历史上,打进北京后的李自成,的突然变得如此不堪?如果没有,为什么他的人生会“反转”得这么快?这事儿,就得先看看他“占领北京的42天”里,到底都干了啥?

  如野史里,拿李自成“迅速腐化堕落”的形象来,诸如《甲申传信录》《再生纪略》《明季北略》《国榷》等史料,却还原了一个更实的李自成。哪怕已经坐上龙椅,是年四月初的李自成接见京城乡老“问民间疾苦”时,依然是戴大绒帽穿天蓝箭衣的朴实着装,传说中“迅速腐化”的大顺农民军呢?进北京后也是纪律严明,“但不抄掠”。个别违反军纪的农民军士兵,更是“以手足钉于前门左栅栏上”。

image.png

  而且千万别以为,这些现象只是入城初期的李自成“装样子”。哪怕因为家人之死,恨李自成到咬牙切齿的明末官员杨士聪,也承认农民军在山海关兵败前纪律严明,甚至“都人嫁女于贼营者甚多,甚以为荣。”而几百年后的清代史料,也给李自成的“治理能力”正了名:这42天里,农民军治下的周边县城“吏不敢舞文,民不敢犯禁”“邑甚安之”。北京周围也是“布帆安稳”。起崇祯上吊以前,那是少有的太平时光。

  也同样是在这42天里,李自成的大事更办了不少:废掉了明朝早已腐化的厂卫制度,将宫廷的“名额”压缩到千人规模。迅速派部队官员接管各地州县,推行“三年免粮”政策,将北方各地逃亡地主的荒地分给农民。以至于“所遣守土之吏,无敢暴民”。

  综合说来,虽然打进北京的李自成,也有过“追赃助饷”“追赃七千万两白银”等过激行为。但作为一名“新朝”的治者,他这42天的表现,不但不能说“腐化堕落”,甚至放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可以打高分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42天的表现,可以打个高分。那为何接下来的李自成,会命运陡然下坠,落得迅速败光基业呢?实事求是说,虽然李自成的这42天,做了很多“正事”,但最当务之急的两个正事,他并没有做。第一件正事,按照现代的话说,就是“理顺内部关系”。

  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号称有百万大军,攻克北京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兵不血刃。但这“给力”一幕,与其说是因为农民军够强,不如说是因为明朝太弱。多年的两线作战,已经耗尽了明朝的元气。特别是李自成从西安北京的一路上,除了“宁武关之战”等少数战役外,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可就是“宁武关之战”这些战役,也打出了李自成的毛病——面对明军周遇吉部的顽强阻击,绝对优势兵力的李自成几乎寸步难行,最后还是艰难惨胜。

image.png

  而这也恰恰说明,虽然打下了北京,但李自成的大顺军,此时已然难称劲旅。事实是,李自成的农民军,距离“正规军”的标准都差不少。面对明军“天雄军”“秦军”等劲旅,一直都是胜少负多。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战斗力差距外,更因大顺军的组织形式:几乎都是各路农民军将领,“合伙”组成的大顺军,既没有令行禁止的领导力,更没有强大的凝聚力。至于战斗力?自然也有限得很。

  这样的军队,碰上腐化已久的明军地方部队,当然有得打。但遇到强得多的辽东军队,乃至此时正是巅峰的清军八旗劲旅,遇上“逆风仗”,当然也没了胜算。占领北京的42天,本来应该是李自成整训军队,树立绝对领导权,提升战斗力的绝好机会。一如几百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阶段做过的事一样。可是李自成,并没有做到。

  而这,也就涉及到接下来,李自成另一大败笔:战略眼光格局。

  李自成的事业,在占领北京后到达了一个巅峰,但下一阶段该怎么走?谁是眼前最大的威胁?身为大顺皇帝的李自成,脑筋里全无概念。就以对待东北吴三桂明军乃至清王朝的态度说,李自成虽然注意到了吴三桂,但对于关外虎视眈眈,已经把李自成视为“实与流寇角也”的清王朝,却是全无概念。

  在明末农民战争的几年里,清军也不停破关南下,劫掠大量人口物资。作为明军的老对手,要说李自成不知道清军,显然是不可能。但是对于清军的威胁和野心,他显然是不清楚的。他最初招降吴三桂后,仅派唐通(明朝降将)的八千人去接管山海关,对于拥兵二十万,即将倾国之力“入关”的清王朝,他根本没想过。如果“占领北京”时,李自成就能看到这个威胁,着手加强东北乃至北方的防务,大顺政权就算要败,也不至于四十二天时间就败。

  原本战斗力就有限,对于山海关乃至东北,又几乎“无感”,这样的李自成,又怎能不吃大亏?当吴三桂与清王朝“达成一致”,共同对付李自成时,李自成能调去山海关的兵力,也不过是八万人。这一仗,不打,胜负就已经注定。

  一不能理顺整合内部关系,二缺乏正确的格局眼光与战略判断。李自成的这两个毛病,恰恰是多少野史小说忽略掉的,而后果,也他“私生活腐化堕落”严重得多。这两个教训,才正超越了历史,值得今天各行各业深深思考。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