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留下的一首诗,至今没人读懂吗?

  魏蜀吴三国的君主,都把招揽人才视为治国平天下的第一要务,各国都聚集了一大批杰出的才干之士。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蜀汉丞相诸葛亮。与同时代的人才相,诸葛亮有一个难能可贵之处:多才多艺。如果说这世上的有“全才”的话,那么诸葛亮应该算一个。

  关于诸葛亮的用兵如神、治国有方,各位读者想必早已了然于胸,毋庸赘述。诸葛亮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发明家和武器装备专家,他发明的连弩和木牛流马,堪称古时候兵器史上和运输史上的奇迹,奥妙无穷机理精深,即使是到了科学昌明的现代,人们依然无法彻底弄清它们的制作原理。

  诸葛亮家族是东汉的世家大族,世代为官。到了他父亲诸葛玄这一代虽然家道中落,但依然保持着书香门第的良好家风。诸葛亮成长过程中,饱读书史,满腹才学,完全具备了一个文学家的水准。从他后的《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文学水准和写作功底,都堪称文坛宗师。

  诸葛亮的作品,大都未能完好保存下来。但他早年隐居隆中时,一方面躬耕田亩,一方面吟诗作文,曾经写过一首乐府诗《梁甫吟》,又称《梁父吟》。根据《三国志》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对自己这首作品非常满意,闲来无事经常会吟诵一番。但这首《梁甫吟》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三国志》作者陈寿不知为何,只记下这首诗的题目,内容一字未提。

image.png

  幸运的是,宋朝学者郭茂倩的著作《乐府集解》中,完整记录了这首诗:“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从字面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记述了春秋时期“二桃三士”的故事。齐景公手下三个勇士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三人,勇力绝人,武功盖世,虽然功勋卓著但却桀骜不驯,居功自傲,不听约束管制。齐景公也拿他们没办法。晏子为齐景公出了个主意,赐给他们三人两个桃子,结果三人为了争夺桃子翻脸成仇,三人先后自刎而死。

  从诸葛亮的远大志向和一生经历来看,谁也不知道他怎么会莫名其妙地写出这么一首诗,还整天挂在嘴边反复吟咏。正如清代学者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所说,“殊不可解”。历朝历代很多学者,都费尽心机想挖掘出诸葛亮这首诗想表达的实意思,但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

  有人认为,诸葛亮是想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晏子的向往崇敬之情,也想成为晏子一样的人。问题是晏子在历史上的定位,不过是春秋时期一个舌辩之士,以机智诙谐、巧舌如簧闻名,并不是伊尹、姜尚那样的为国为民作出重大贡献的名臣名相。

  况且晏子“二桃三士”,历来争议很大。从《晏子春秋》记载来看,晏子害三勇士的本意是在挟私报复,三勇士见到他没有起身行礼,晏子怀恨在心,才设下计陷害三勇士,并非什么光彩事。何况诸葛亮诗中还明说三勇士被害属于“一朝被谗言”,是晏子的谗言导致的后果,可见这种解释并不符合诸葛亮的本意。

  第二种解释,如果诸葛亮认为晏子所说是“谗言”,那么他这首诗显然是在表达对三勇士的敬仰凭吊之情。但《晏子春秋》明文记载三勇士的所做作为:“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可见这三人也不是什么好鸟,不然齐景公也不会这么轻易同意对他们下手。以诸葛亮的学识眼界,怎么会仰慕这三个狂妄愚鲁的匹夫之辈。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诸葛亮把三勇士作汉末三国初期多如牛毛的乱世军阀,他想效法晏子为国家剪除祸乱。但同样基于上面的那句诗,三勇士之死是“一朝被谗言”,说明这种推断站不住脚。时间过去了1800多年,后人对这首诗的解读依然是见仁见智,无一人弄清诸葛亮到底在表达什么,这首诗到底是什么意思。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