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次河西之战中,秦国为什么会先胜后败?
河西之战的故事大家的了解吗?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河西之战是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为争夺关中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地区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前后反复交战数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恰逢魏国精锐丧失殆尽,国力大损,最终秦国收复河西之地。不过,在商鞅变法之前,魏国则牢牢占据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并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围绕着河西之地,秦国和魏国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战役。
其中,就前三次河西之战来说,都爆发于商鞅变法之前。此时,秦国的整体实力相对弱小,也即和魏国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就第四次河西之战来说,则是爆发于商鞅变法后。彼时,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开始强大起来。而魏国忙着与山东各国交战,无暇西顾之际,秦国开始大举地攻入魏国的河西郡。因此,对于秦国来说,认为这是一个夺回河西之地的重要机会。但是,在第四次河西之战中,秦国攻打魏国,却是先胜后败,这是为什么呢?
一
首先,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和一众大臣商讨变法的事宜。对于商鞅变法来说,自然遭到了不少秦国大臣的反对。不过,商鞅还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得以开启了变法。
在激烈的讨论之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垦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对此,在笔者看来,商鞅变法不仅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也给了秦孝公夺回河西之地的勇气。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魏国正忙于和中原诸侯国交战,这同样被秦孝公视为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对此,魏国自然非常不满,于是派兵救援卫国,就击败了赵国。当然,为了让赵国臣服,魏国还派出大军进攻赵国,一度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因为无法抵挡魏国大军,赵国向齐国、楚国等诸侯国求援。得知魏国和赵国交战的消息后,秦孝公趁着这一机会进攻魏国。在公元前354年,秦国在元里大败魏军,并占领少梁;同时,秦孝公还派公孙壮进攻韩国,攻入到韩国腹地,占领上枳、安陵、山氏,并筑城。因此,非常明显的是,秦孝公抓住了宝贵的机会,从魏国、韩国手中夺取了多座城池,这样的战绩自然是可圈可点的。
二
与此同时,在另一边,魏国还遭到了齐国大军的进攻。公元前353年,齐国以田忌、孙膑为将,发兵救赵。同年齐军大败魏军于桂陵,楚亦出兵攻打魏国。因此,对于魏国来说,此时可谓是四面受敌的。对于战国初期率先崛起的魏国,一度成为了众矢之的。而这,不得不说是魏国对外策略的失败。
公元前352年,秦乘魏军在桂陵之战大败于齐军之机,由繁庞城东渡黄河,包围了魏故都安邑,魏守军降。到了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军包围固阳,魏国固阳的守军,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下只好投降,秦国收回了一部分的失地。对此,在笔者看来,在第四次河西之地的初期,秦国可以说是连续取得胜利。与此相对应的是,魏国则是节节败退,难以抵挡秦国大军的攻势。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因为秦国的实力已经超过了魏国,而是因为后者四面树敌,导致自己无法调集兵力来反击秦国。
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军进围固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魏惠王立即派军在固阳东修建了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东进,保障河东地区与大梁的联系。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秦军的迅猛攻势,魏国逐渐调集兵力,选择先对付秦国。
三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在桂陵之战后,魏惠王做出了积极的调整和改变。根据《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桂陵之战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齐国也没有正式进攻魏国都城大梁,赵国都城邯郸仍为魏国所占领。公元前352年(周显王十七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
公元前351年(周显王十八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都城邯郸。大约在此时齐国将庞涓释放,使其回魏国再度为将。因此,在稳定中原地区的局势后,魏惠王选择调集大军来反击秦国。公元前350年,魏国夺回了旧都安邑,西进并包围了定阳(今陕西延安市东南固县镇),在魏国的攻势之下,同时又为争取时间在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秦孝公在彤(今陕西华县)和魏惠王相会修好,并归还所得的魏国城池。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第四次河西之战中,秦国可以说是先胜后败。在魏国将原先对付赵国、齐国的主力调到河西之地后,秦国大军难以抵挡,只能接受失败的结果。在此基础上,秦孝公不仅归还了刚刚攻占的城池,还和魏惠王进行了会盟,这可以说是城下之盟了,不然魏国大军继续进攻,秦国还可能丢掉更多的城池。
最后,总的来说,对于第四次河西之战,秦国趁魏国在中原地区用兵,无暇西向的机会,一开始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是,秦国却忽视了此时魏国仍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的事实。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秦国虽经变法国力上升,但是,商鞅变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成效的,也即此时的变法成果尚未稳定,因此,秦国的国力与魏国还是有差距的。与此相对应的是,魏国虽大败于齐国,却没有伤及根本,这也是魏国在邯郸之战攻破赵都,襄陵之战反败为胜的原因。秦国看不到这一点,先胜后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元前350年,在第四次河西之战后,秦孝公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推行县制、初为赋、一度量衡等策略。如果说第一次商鞅变法是小试牛刀的话,那么,第二次商鞅变法自然是翻天覆地了。在两次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并最终从魏国手中夺回了河西之地。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