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皇帝喜欢重用外戚,不重用宗亲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为什么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古时候皇帝为何喜欢重用外戚的故事。

  纵观中国古时候史,皇帝可以说当时所在时期的唯一主角,可谓是言出法随,生予夺的存在。但皇帝终究也是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也需要培养自己的心腹或者说重用一批人来协助自己治理国家。

  仔细研究中国古时候史,绝大部分的皇帝多是喜欢重用舅舅或者外公等外戚,而不喜欢重用自己的叔叔等本家宗亲,这是为什么呢?

  皇族宗亲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皇帝害怕皇族宗亲会打着“清君侧”的口号来,要颠覆皇帝的位置,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就是这样当上皇帝的。

  一般来说,皇帝的叔叔属于是本家人,特别是一些亲王,同样都是先帝的,对于家产拥有一定的继承权,而外戚是没有的,所以皇帝自然要防备自己的本家,免得他犯上作乱威胁自己或者抢自己的皇位。

  因此相对来说皇帝自然放心外戚这样的外人,因为外戚不属于本家,相对来说外戚没有本家夺家产那么方便,所以自然更受皇帝重用。说白了就是外戚这样的存在,对于皇权威胁不大。而皇帝弟弟叔叔这类的藩王,对于皇权威胁很大,所以皇帝往往是重用前者,防备后者。

image.png

  外戚和藩王的区别

  一般来说,藩王篡位要外戚篡位容易的多了,因为藩王跟皇帝一般,也具有皇室血脉。

  诸如宋朝的宋太祖赵匡胤莫名其妙的死于烛影斧声谜团以后,他的两个当时均已成年,结果是弟弟晋王赵光义继位。晋王赵光义为什么可以跳过宋太祖赵匡胤的两个,或者说剥夺了赵匡胤两个的继承权而继位呢?

  当时的官方解释是“金匮之盟”,实际上主要在于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后期,晋王赵光义的势力已经很强大了,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无法遏制,所以不论赵光义是否篡位,他的实力已经足够支撑他登上皇位了。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虽然自古以来不乏忠君爱国的大臣,但往往很多大臣忠于的是天地君亲师这个伦理纲常,而不是具体到皇帝个人,因此藩王篡位时,大部分大臣认为反正都是皇族宗室坐天下,没必要反对的,而且以现实角度来看,藩王篡位成功以后,这些大臣没必要因为一个失败者而与藩王硬碰硬的。

  因为这个重要原因,所以自古以来藩王篡位的难度之外戚的难度系数低多了,藩王篡位只是皇室内部斗争,不至于亡天下,不至于改朝换代。

  明朝的朱棣,因为朱允炆要削弱藩王的实力,朱棣起兵,经过四年靖难之役,将自己侄子赶下皇位以后,自己登基为帝,虽然反对大臣很多,但更多是默认朱棣成为皇帝的事实,就是基于朱棣也具有皇室血脉的原因。

  而外戚篡位,就等于是亡天下,等于是改朝换代,所以那些皇族势力,还有忠于皇室的势力自然不答应,难度系数自然就高了。

image.png

  西汉末年有名的外戚王莽,为了篡位可是下了大功夫,先是将自己树立为一个道德楷模,为此不惜逼死二,在掌握大权的过程中,王莽是先后成为安汉公,然后成为宰衡,再加九锡,最后别出心裁的当假皇帝,如此复杂的过渡了好几年以后,才篡位建立新朝,自立为皇帝。

  而且一般来说,藩王身为皇族重要成员,可以自己培养自己的势力,如说宋太宗赵光义在身为晋王时期,就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所以才可以在宋太祖赵匡胤死后,自己以皇弟这个不合适的身份继位,因为他势力强大,有很多大臣支持。

  而相对来说外戚的权力来源于皇权,是依附于皇权的产物。

  外戚只是在当代皇帝在位时期显赫一时,到了下一任皇帝,往往会扶持自己的母族或者妻族的外戚,上一代皇帝的外戚自然就过气了,最多也就是当代皇帝的外戚是太子舅舅,而太子顺利继位以后,舅舅这个外戚还可以再显赫一代,再想持续显赫就不太现实了。

  所以在古时候,外戚和藩王这两个存在,皇帝一般是重用外戚,而防备乃至打压藩王。

  但是也有例外,外戚篡位的也有,但较少,王莽、杨坚就是以外戚身份篡了江山的,为什么外戚只能专权而篡位成功的很少?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就属于帝制家天下的局限性所在了,必然会有一二个成功篡位的外戚。

image.png

  相对来说外戚篡位不同于藩王篡位,得不到法上的支持,所以困难重重,因此古时候皇帝主要精力在于防备自家人(藩王),而非外戚(没有继承权的外人)。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白马之盟,主要为了防备吕氏外戚,内容是“非刘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意思除了我刘家人,人再大也就是侯,避免诸如外戚等封王,进而对皇位有了野心。

  但西汉对于外戚的防备也就差不多到此为止了,纵观西汉一朝,外戚掌握军政大权可谓是屡见不鲜,所以才出现了王莽篡汉的情况。

  而且很多时候外戚就是皇帝用来制衡藩王或者大臣的存在,所以皇帝自然对外戚少而重用多。而说到藩王问题上,因为藩王对皇权威胁太大了,皇帝可谓是对其如防虎狼。

  君权高度集中的明清时期,对于藩王就一直防备。

  明朝是自中后期以后,不只是剥夺藩王的兵权,更是将藩王搞成被圈养的高级动物,不只是二王不得相见,就是藩王出自己的封城去扫墓,都要“请而后许”,简直是一点人身自由都没有了,可见皇帝对其提防之深。

  清朝则是在历经开国初期的风云动荡以后,形成了藩王不能离京的定例,藩王虽然有参政权,但并没有兵权,还处于皇帝眼皮底下,自然是威胁不到皇权。

  正因为帝制时代的局限性,所以皇帝更喜欢重用诸如舅舅等没有继承权的外戚,用于制衡势力,而对于威胁较大的藩王则是提防很深,自然是不喜欢重用叔叔等藩王了,因为他们有一定继承权,威胁太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