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是隋末的群雄之一,他是如何会走向败亡呢?

  李密是隋末唐初的群雄之一,出身辽东李氏,来自四世三公,文武双全,志向远大。隋末群雄时,成为瓦岗军首领之一,自称魏公,率领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李密坐拥雄兵百万,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image.png

  相信说起隋唐历史,没有人会觉得陌生,一个是因为这个时期发生的事情很多,也就是信息量有点大。而且大唐也是历史上的一个盛世,唐装在现在的影响力都是不亚于汉服的。这是安定时代,但在隋唐之交,也是一个极其混乱的年代,而每逢乱世,都会出几个领风的人物。

  一如大唐开国皇帝太宗李世民、大将尉迟、秦琼,而我们现在所介绍的也便是那个时期一个领风的人物,李密。隋末唐初的群雄之一,当时威名赫赫的瓦岗军也便是因为有他的杰出领导,既是群雄中的一位人杰,肯定会有非一般的经历。

  贵族出身却不似贵族;才学满腹终得一出世;起兵反隋功业之始

  他的曾祖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的太师,祖父与父亲都是王公大臣,家庭背景堪称少有人及。而他并没有人们印象中那些贵族子弟的做派,为人方面谦虚随和,并且非常喜欢读书学习。大概从古至今,豪门子弟多放纵,毕竟他们自幼便过着无忧的生活,而且也不必担心自己以后的生活,因为有着家庭的支撑,贵族子弟大多是玩世不恭的。

  但穷苦人家的出身的人就不一样了,且不说出人头地,若是他们想过上好的生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科举,所以读书是必须的。而他区别于那些读书人的地方,就是他少时便胸怀大志,而且文武双全,少年立志者常常都是有一番大作为的,又加之他家境优越,可以说是锦上添花。

  满腹才学的常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但后来受到启发辞去了护卫一职,专心致志的研究学问。担任宫廷护卫虽说有一些地位,但对他来说毕竟是屈才了。若只图一时的权势而制约了自己的发展,无疑是得不偿失的。可能李密只是有些迷茫,但还好幸得有人指点,不然我们就可能在历史上看不到他了。

  其实很多时候,在人的一生中谁都难免会有那么些迷茫的时候,这是常态,毕竟谁也不是圣人,这个时候,就是最考验一个人心智的时候,这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的智慧,怎么去取舍与权衡利弊得失,这是一个问题。他欣然接受了宇文述的建议,隐居山中,静下心来读书,边走边看,虽是布衣,但旁人看来总有那么几分出尘的气质。

  有一次杨素偶然经过他隐居的地方,只一眼便看出了他的不同凡响之处,于是便上前与他交谈,只是只言片语就深感他的与众不同,甚至对自己的说他的学识与气度是你们都不能的。识人,其实是有着很高深的学问,但这也得限于所识之人是否是正的有识之士。一个人,好多时候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气质与语言有所表现的,气度不凡的纵然是心中有底气的人。

  不久之后,天下大乱,玄感筹划起兵之事,派人前去请他出山谋划,他到了之后为杨玄感献了三条计策,而其选了进军洛阳的下策。但其实这是他故意如此说的,这也算是对杨玄感的一个考验,毕竟这是他即将要追随的人,要是连这么点小门道都无法识别的话,那如何值得他追随呢?

  有的时候不只是明主择名臣,而名臣当然也要择明主,这之间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只有志同道合的君臣才能有一番大作为,这也是人们所说的强强联手嘛。唯有这样,也才会有互相之间的信任与惺惺相惜,最后并肩作战。但这次,他还是看走了眼。

  惊心脱险性命得保;强盛瓦岗治理有方;赈民开仓人心所向

  为什么说他看走眼呢?因为早在称帝一事上他就知道了杨玄感绝对不是一个可建功业之人。在他们刚刚攻下洛阳的时候,只不过是几场小的胜仗,杨玄感便开始得意,后来想就此称帝,被他一口回绝了。而杨玄感也就此对他心有异议,后来隋军攻来就没听他的计策,导致兵败,而他也被抓了起来,这就是为什么要说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几经辗转之后,他投了农民军,来到了翟让的帐下,但过程也是非常艰辛的,先是被瓦岗军关押,若不是通过王世充向翟让献计的话,那么他早就一命呜呼了。其实越是到绝境,才能越看得明白一个人。

  并不是说他在那个时候求生有多么狼狈,而是在那个生死攸关的时候仍然可以冷静思考、决定自己可以使自己起死回生的计策,这份沉着与冷静并不是谁都可以有的。他以战养战的计策受到了翟让的采用,瓦岗军也逐渐壮大了起来,后来他又帮助翟让打了不少漂亮的胜仗,翟让对他也是越来越看重。

  就在瓦岗军势头正好的时候,翟让居然没有了再战之心,想要就此罢手,安居一隅。可以说,翟让是个人物,但绝对不是个英雄豪杰,他没有那份豪情与壮志,在得势的时候只想做一介寇,虽然之后在他的苦苦劝说下翟让决定出征,但这也是后话了。

  这也就涉及到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翟让虽然得势有了今这般作为,但他的骨子里还是一个寇,而李密不一样,他胸怀天下、志向远大。这些东西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决定的,而是从小就开始养成的,所以上文提到的从小环境对人的影响,在这里就有了最直观的体现。而军队之所以可以壮大,与他绝对是有着最直接的联系的。

  在袭击了兴洛仓后,看到一路上众多的饥民,他一声令下开仓放粮,救数以万计的饥民于水火,这也让他们成了人心所向。不得不说,此举实则是高超,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是很强大了,但还缺少一样东西,没错,就是民心,若是想要后续建功立业,那么民心是必定不能缺少的一个东西。

  他的此举不只是让他们民心所向,而整个瓦岗的心也都凝聚到了他的身上,而翟让虽然胸无大志,但还是心胸宽广之人。大概翟让自己也知道,这一伙人在李密手中在自己手中绝对会有更好的发展,于是索性便退位让贤,直接推举翟让当了首领,众人也没有任何异议,翟让就此接受首领一职。

  屡败隋军显功劳;中原逐鹿气势高;不甘居人下,以死明己志

image.png

  在李密掌权之后,隋军的也便开始了,他带领将士数次打的隋军大败而归,不少人对他更是钦佩,因为他之前展现的只有他的谋略,并没有过多展现他在军事上的才能。虽然古话有“一招鲜吃遍天”一说,但他绝对不是,他是有好几招的那种,这也就是他最让人忌惮的地方。

  在他与王世充正在激战的时候,后方出了岔子,虽然翟让不想与他争这个领导的权利,但翟让的两个弟弟不这样想,一直都在心怀鬼胎,还不停的煽动翟让,想让他设计夺回大权。而他知道之后,选择先发制人,借机处决了翟让和他的弟弟,而且是完全不留情面。

  若要说起来,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这并不是心狠手辣,虽然翟让有恩于他,但这样的举动无疑是以命相博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若是在这个时候留情,才是最愚蠢的选择。其次就是当时正值他与王世充激战,此时若是后方乱了,那么付出的代价将会是巨大的,可能丢了性命得不止是他,而是所有人。

  所以权衡利弊,他应该这样做,他没有选择,因为他身上背负的不止是自己的志向,还有一众兄弟的性命与期望。在揽大权后,他手中有了雄兵百万,可以说是在当时的各路豪强中,他的实力是足以堪称顶尖的。

  那时的他已经是战功赫赫,名声也是极其响亮,而他人生轨迹的那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悄然到来,用糊涂一时来形容再适合不过。那时的李密开始有些骄傲自满,对军队的事情也不太上心,使得整个瓦岗军心涣散,而此时的王世充抓住机会偷袭了他们。兵败如山倒,众多将领投降的投降,战死的战死,只此一战,瓦岗元气大伤。

  而后为了还跟随自己的一众将领,他选择投降。这不是因为他没有心力再战,实则是想为了这些跟随自己多年的兄弟谋一条生路。在投降之后,李渊甚至是与他称兄道弟,可见他的能力是多么过人。后来虽因叛逃被,但他的种种事迹让如今的我们看来,依旧是值得敬佩的。

  他的一生,虽有瑕疵,但传奇的程度绝对是胜于瑕疵的;最后他的选择其实并不是自毁名声,而是因为他无法受甘居人下的痛苦,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要么,功成业就之时开怀畅饮;要么,以死明志。当然,这不是敬佩他的才智,而是敬佩他的选择,他是个英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