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将岳钟琪兵败被捕,最后什么结局呢?
岳飞,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民族英雄”,尤其是他“精忠报国”的精神与气节,更是被推崇至今,为后世所歌颂。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可连岳飞也不会想到的是,他一生都在抗击着由女人建立的金国政权,更是立誓“直抵黄龙府”,渴望将女人驱逐出中原故土,而他的后世子孙中,却有人恰恰是用尽一生在拱卫由女人后裔建立的大清王朝,这不可不谓之是历史的一种“巧合”。
这位岳飞的后人,便是其二十一子孙,清朝时期的名将岳钟琪。
岳钟琪横跨康雍乾三朝,立下战功无数,为这一时期大清王朝的一与边疆安定做出了极为巨大的贡献,而他本人也得到了极大的封赏与褒奖,甚至可以说是做到了清朝时期“武将的第一人”。
然而,虽然岳钟琪对于大清王朝是忠心耿耿,从未有叛逆之心,可依旧难逃雍正皇帝的惩治,甚至还险些因此丧命。而更为可悲的是,岳钟琪的罪名也几乎同他的先人岳飞一样,都是“莫须有”,或者说,他们都是倒在了帝王的猜忌与惧怕之中。
“曾静逆案”,成为了岳钟琪人生盛极而衰的重要转折点。
早在康熙朝时期,岳钟琪就已经是功勋卓著、名声显赫。
岳钟琪是个标准的“将二代”,他的父亲岳升龙是康熙朝前中期的名将,曾在“平定三藩之乱”以及之后的“征讨噶尔丹”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后被晋封为四川提督,同时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与欣赏,而这无疑也给了岳钟琪提供了极高的人生起点。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布坦发动叛乱,占领进而控制了整个地区,引得举朝震动。于是康熙将自己的十四子胤祯(雍正登基后为避讳,将其改名为“允禵”,顾一般也称其为“胤禵”)封为“大将军王”,领十数万大军前往平叛。
时任四川永宁协副将的岳钟琪在平叛过程中变现极为勇猛,接连攻克叛军主力。随后更是作为先锋,率先攻进,并且平定了城中,就此立下不世之功,岳钟琪也凭借此功勋晋封为左都督,升任四川提督。
然而,伴随着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登基,盘踞在青海的蒙古贵族罗卜丹津,趁着西北大军将帅更替之际,在雍正元年(1723年)发动叛乱,于是雍正派遣自己的“藩邸故人”同时也是自己“大舅哥”的年羹尧兵西北,并将其封为“抚远大将军”,率兵平定罗卜丹津的叛乱。
而这个时候的岳钟琪,已经成为了年羹尧的副将与重要帮手,他积极配合年羹尧的行动,屡立战功,特别是他率部全力追击罗卜丹津的叛军残部,并将其打得全军覆没,俘获罗卜丹津的家人,而罗卜丹津本人着化妆成一妇人才勉强逃脱。
于是,岳钟琪也再次凭借卓越的功勋,被雍正封为奋威将军,同时晋封为三等威信公,授太子太保衔,并且担任甘肃巡抚,辖管甘肃、青海两地军务政要。
到了雍正三年(1726年)的时候,雍正与年羹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雍正以“九十二条大罪”赐以年羹尧自尽,岳钟琪正式接替年羹尧成为了川陕总督,并且节制西北地区军政民务。
此时的岳钟琪可以说是来到了其人生中的巅峰,其在西北给年羹尧做了多年的“二把手”之后,也终于被扶正了,可殊不知,“麻烦”也随即不找自来。
雍正六年(1728年),“曾静逆案”爆发,岳钟琪可谓是“无故躺枪”。
当时,湖南教书先生曾静派自己的学生前往岳钟琪的大帐鼓吹“反清复明”,并劝谏他“重拾”岳飞后人的身份,率领大军起兵,重新恢复江山。
这样的言论让岳钟琪大惊失色,同时他也主动选择了“自证清白”,将此事报告给了雍正。
于是,曾静被雍正抓捕并且押送到了北京进行审讯。而根据曾静的交代,他是受到了吕留良的“反清复明”思想的影响,进而进言岳钟琪劝其谋反,整个事件也被证实确实与岳钟琪无关。
在将一切调查清楚后,雍正下令将曾静“悖逆思想”的根源吕留良扒坟掘墓、挫骨扬灰,并对其全家进行了流放,同时撰写《大义觉迷录》澄清事实,并且让曾静去给自己。
至于岳钟琪,雍正当时并没有对其进行任何的处置,甚至可以说是“一言不发”,可朝堂上已经逐渐出现了对岳钟琪极为不利的声音,雍正对于岳钟琪本人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终于,到了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对岳钟琪的“清算”开始了。
“斩立决”改为“斩监候”,岳钟琪算是“逃过一劫”,从而“捡回”了性命。
雍正十年(1732年),策妄布坦的继任者噶尔丹策零率部偷袭哈密,造成了清军的部队伤亡,同时还烧毁了大批军需粮。哈密的守军随后展开了反击,最终打退了噶尔丹策零的进攻,不过并没有对其进行追击,最终让其逃之夭夭。
雍正在得知此事后世极为震怒,不仅下令将涉事的将领处死,同时严厉斥责了岳钟琪。
“攻敌不速,用人不当”
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此“小败”,在加上是敌人的偷袭,追击时又遇到山谷之地担心有地方埋伏,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要追究责任,仅处置参与和涉事的将领便可。然而雍正却以此“大做文章”,极力呵斥岳钟琪,其中的含义是可想而知的。况且这也是雍正处置官员们的一贯做法,他这样做就是要表明态度,引导百官进行参劾,之前对于年羹尧、隆科多等皆是如此,可谓是“屡试不爽”。
于是乎,早已“心知肚明”的朝堂官员们,随即对岳钟琪进行了疯狂的,他们之中牵头的便是后被雍正赐以“配享太庙”殊荣的鄂尔泰。
就这样,岳钟琪被罢职议罪,并且还被判以“斩立决”,后来雍正念其功勋以及“岳飞后人”的身份,改为“斩监侯”,进而将其投入大牢,直到雍正去世才被乾隆皇帝赦免放出。
实际上,对于雍正皇帝而言,如此严厉的处置岳钟琪也是一种必然。
一方面,岳钟琪终不是年羹尧,他是一介“不在旗籍的”,并且与雍正之间也缺少正的牵绊。
清朝时期,并不是没有汉将受到重用的先例,关外时期的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到后来入关之后的吴三桂、佟图赖、佟养甲、巴颜以及施琅等人,他们都曾经手握重兵,兵在外征战,可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汉军旗人,包括年羹尧,其家族也是隶属于汉军镶白旗。
而岳钟琪,只是“普通”的,并不是“汉军旗人”,可他又掌握着当时整个大清王朝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军队,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就是一种“逆袭”般的存在,因而对其的猜忌和防备也是可想而知的。
与此同时,岳钟琪还有一点是无法与年羹尧相匹敌的,那就是年羹尧不仅是雍正的“藩邸故人”,他的妹妹还是雍正最为宠爱的敦肃皇贵妃年氏,这二人之间既有主仆关系也有亲缘关系。反观岳钟琪,也缺少了这样一份亲缘的牵绊,况且,岳钟琪最早是由康熙皇帝发现并被提拔的,雍正和他之前也就没有了“知遇之恩”,剩下的只有“利用”和“利益”关系,也自然会疏远很多。
所以,岳钟琪不会像年羹尧那样,被给予极大的信任,当其权势和地位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得到了也必然会是猜忌和打压。
另一方面,雍正也担心“曾静逆案”,也绝非只是“个案”。
前文中也说到了,曾静之所以选择岳钟琪,既是因为岳钟琪手中握有重兵,同时也是看中了他岳飞后人的身份,希望就此唤醒他的“民族意识”。既然曾静可以如此,那么有“反清复明”想法的人也会步曾静的后尘,毕竟,选择策反岳钟琪,无疑是这些人实现其目标的最佳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唯一路径。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剥夺了岳钟琪的兵权,并将其拿下治罪,无疑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选择,对于岳钟琪的谋反也只能抱有“莫须有”的态度来看待了。
当然,雍正将岳钟琪由“斩立决”改判为“斩监候”,并不是因为念及他的“民族英雄”岳飞后人的原因,而是同样有着他自己的考量。
首先,岳钟琪并不像年羹尧那样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结营私、贪婪奢靡,相反,岳钟琪本人是非常的谦逊低调、谨慎严明,并且做人做事也非常的得体,在加上他并没有实质性的“悖逆”行径,所以雍正对岳钟琪处置过于严厉和决绝,难免会遭到世人的非议。
其次,此前在平定策妄布坦叛乱以及平定罗卜丹津叛乱的过程中,岳钟琪屡立战功,从而维系了王朝的一与边疆安定,算是有大功之人,特别是岳钟琪在平定罗卜丹津的叛乱中可谓居功至伟,帮助雍正彻底稳固住了皇位,这样的功勋也不得不让雍正为之感念。
再次,当时传八旗子弟已经腐化堕落,战斗力全然不如从前,因而打仗更多的还是要汉族将领以及绿营兵士,所以在处理岳钟琪的时候,也需要照顾这些人的感受,从而对其尽可能的进行安抚。
也正是因为如此,岳钟琪算是“捡回”了一条性命,得以在狱中活到了雍正去世,乾隆登基。
乾隆二年(1737年),岳钟琪得到了“”,从而回到成都养老。
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金川叛乱”爆发,面对复杂的地形与,乾隆皇帝决定重新启用已经阔别军旅长达十年之久的岳钟琪,并将重新提拔为四川提督,命其随同大学士傅恒出征金川,希望利用岳钟琪对四川地区的熟悉与了解,能够扭转战局。
而岳钟琪也不负众望,随即迅速平定了“大金川叛乱”,并在此后继续坐镇西南,为维系这一地区的安稳做出了积极贡献。
乾隆十九年(1754年),岳钟琪病逝,享年六十八岁,乾隆皇帝赐其谥号为“襄勤”,也算是对其一生战果与贡献的高度赞扬。
岳钟琪能够在其人生的暮年时候得以“昭雪”,并且重新披挂上阵,发挥“余热”,不免让人感到一丝欣慰。
然而,岳钟琪谦逊低调、为官沉稳,并且是功勋卓著,他的人生命运本不该如此。可就是因为其“不在旗籍的”身份,以及担心被一些想要“反清复明”的人进行劝谏和策反,就遭到了猜忌和打压,进而雍正朝时期迅速从巅峰跌落谷底,甚至还险些因此丧命,这也不得不让人感慨岳钟琪的“时运不济”与“命途多舛”,同时对于其人生境遇,也只能抱有深深的同情和遗憾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