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爱民如子吗?他又是如何对待侨民的?
说到乾隆,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辣手治匠,严以惩民!
话说乾隆六年(1741年)七月二十七,京师爆发了一起:
《乾隆六年户部宝泉局工匠斗争史料》,记载了乾隆六年京师宝泉局所属四厂铸钱工匠反对核减、侵扣工价的斗争情况。
原来,宝泉局鼓铸钱文四厂匠役工价,向例按季发给。当年七月发工资时,照户部核减数,每卯给发工价银二十二两六钱一分,较从前每卯少银四两有奇。各匠因工价不敷应用,遂停炉不行鼓铸。经宝泉局监督及各厂大使安置匠役,并严饬炉头照常,西、北、南三厂工匠按数支领工价后,才开炉铸钱。
八月初七,北厂匠役突然又停炉,声言要算本年秋季新账,并要找算两年旧账,每炉每卯俱要工钱二十八串。虽经宝泉局监督指示开导,众匠役仍然喧闹,定要算账之后开炉。十八,西厂匠役也忽然上房呐喊,抛掷砖瓦,要求照北厂那样重与炉头找算旧账。随即南厂、东厂亦皆停炉观望,要算旧账,找给工价。
该事件处理过程差不多是这样的:
臣一面传集弁兵,绕厂看守,随亲身前往,谕令下堆,明白人见臣讲话。工匠等初犹伏身土堆,作下来之状,后竟齐声喊叫,抛掷砖瓦。臣思此辈动辄上堆喊闹,虽属向有之恶习,将来该管大臣查明为首者,自必重加惩治。但喊闹之际,不可不使其知所畏惧,因晓谕若再如此刁劣,即释放鸟枪,而工匠等仍不下堆。臣随令施放空枪数声,工匠等恃其人数众多,虽仍喊叫,然不敢抛掷砖瓦,稍知畏惧。臣令署步军总尉伸布,率领本处弁兵,围厂弹压。
工匠们手无寸铁以砖石相抗,大臣对空鸣枪吓住之后围厂弹压。事就是这么个事,事后经办大臣把过程汇报上去
结果十全老汉(那时候他还很年轻就是了)批示如下····
朱批:殊怯矣!此等刁民,即枪伤一二何妨?彼见空枪,所以益无忌惮也!(“你TM为什么不朝人开枪!打了又如何!”)
这对子民的一番拳拳热爱之意,让我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驱逐汉民,恢复“满”洲!
有清一代在红毛子搞事情之前对东三省绝大部分时期采取封禁政策这事诸君都知道,我就不赘述了。这政策虽然康熙年就开始了,但是大清诸君都知道的,政策扔出来不代表就能让下面人彻底落实。
所以偷渡大军是前仆后继源源不绝,乾隆之前呢,不管是掏银子贿赂、冒生命危险偷渡、找关系弄票,只要你到了东三省,那你就算赢了。
满洲贵族驱逐进入封堆,开垦官荒的流民,始于乾隆年间。从雍正四年(1726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三十余年中,进入阿勒楚喀、拉林地方的流民有242户。清廷限其一年“尽行驱逐”。(赶不走你算十全老汉输····)
道光年间,流民越垦者多......(虽然最后他的确输了)
爱侨如子,概不闻问!
明朝末期荷兰屡次在军事和贸易上败给明朝,可在满清入主中原以后,荷兰便改变了这种颓势,因为明朝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和海上贸易能力随着满清的摧残而荡然无存,而满清治者还一再把海外的当成它们的一大威胁。
所以当1740年10月,荷兰殖民当局在爪哇巴达维亚城(今雅加达)华侨上万名(侥幸逃出者仅150人),鲜血把河面都染红(史称“红溪”)之时,乾隆不但不实施报复措施,反而认为:“内地违旨不听召回,甘心久住之辈,在天朝本应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
中国华侨与当地人民世世代代用汗水浇灌了南洋的土地,也间接促进了沿海地区商业的发展,到头来横遭西方殖民强盗的戮,清却认为是替他们除了一“害”。
荷兰殖民当局当时担心中国报复,派人曲为解说,谓事出万不得已,以致累及无辜,荷兰国王已经责其太过,并将镇守噶喇吧番目更换。
乾隆答曰:“天朝弃民,不惜背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
“红溪”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清廷在南洋的的隐患,对上万名华人华侨丧失生命“概不闻问”,可谓荒谬至极。乾隆的这种态度与其父祖完全一样,视移民海外为叛逆行为,防内甚于防外,长期坚持不变。
西方国家千方百计鼓励人民出海冒险,大力支持海外贸易,其商人有国家为后盾,气焰很盛。而华商华侨出海贸易、定居,始终处于内外夹攻,腹背受敌的境地。(“丁戊奇荒”之时南洋华侨多向北方灾区捐款。李鸿章称“收缴转运均极迅速”,“实为赈案中未有之盛举”。)
不知道被扒了坟的乾隆知道了会作何感想?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