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百姓过的怎么样 他们的过得幸福吗

  很多人都不了解宋朝百姓,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我们都知道,中国封建的经济、文化在两宋时达到了顶峰;而且与之前的汉唐不同,两宋均灭于外患而非内忧,这样一些朋友产生了这样的猜测:宋朝百姓应该过得很幸福吧?

  很可惜,这称得上如今最大的历史误解之一。

image.png

  两宋没因内乱而亡,不是百姓没反抗,而是他们能力被

  两宋期间共发生了规模不等的农民400多场,北宋期间规模较大的有五次:公元993-995王小波、李顺;996王鸬鹚;1043王伦;1047年王则;1077年廖恩等。

  南宋时期规模最大的当属1130年爆发的钟相杨幺,这场战乱聚众40多万,前后持续20年。

  那么为什么这些没有像汉唐时的绿林、赤眉,以及唐末的黄巢那样对政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宋朝特殊军事制度决定的。

  首先,无论是汉朝的兵丁制、隋唐的府兵制,本质上都是农战合一,老百姓平时耕地,农闲时训练,需要作战时换身衣服、拿上武器、进行组织就是专业的战士,可谓兵于民、全民皆兵,意味着全国各地有男丁的地方就有军人。这就是汉唐尚武之风浓厚的组织和精神基础所在,也是为什么为啥在宋朝之前,农民很容易遍地开花,并且战斗力彪悍、甚至军还生猛的原因。

image.png

  宋朝则实行雇佣兵制度,精锐的禁军和地方的厢军都是吃皇粮的专业军人,为了表明特殊身份,他们脸上都被刺着字。此外,北宋时在北方沿边的河北、河东、陕西等地也有部分民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当地军队防御外敌。除此之外,地方的老百姓基本没有系接受军事训练的机会,所以农民军战斗力可想而知。

  其次,宋朝重内轻外,武装力量的核心-禁军有一半安置在京城及周边,剩下的一半则分散在军事重镇,如此一来,朝廷永远可以压制地方,有效避免了中晚唐以及五代时军阀拥兵自重的危险,同样也保证了对农民反抗力量的压倒性威慑和打击能力。

image.png

  史书中的两宋百姓的实生存状态如何?惨

  首先,赵匡胤不篡权后,为了稳固治,对造成军阀割据的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但对于五代时益严峻的土地兼并现象则视而不见;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在四川及江淮以南地区,大量失去土地的百姓不得不依附于土豪地主,跟农奴、奴隶毫无区别,直至宋仁宗时这一情况才得以缓解。

  在南宋时这一情况依然没有改观。宋理宗时期,孙梦观进言:

  迩来乘富贵之资力者,或夺人之田以为己物,阡陌绳联,弥望千里。

  刘克庄则描绘了富人家收获时的壮观场景:

  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为“开辟以来未之有者”

image.png

  而促成这一现象的,主要责任在于的横征暴敛,“小民百亩之田,频年差充保役,官吏诛求百端,不得已则献其产于巨室,以规免役。”也就是说,老百姓累死累活还满足不了宋朝廷的征役,而豪官大族富可敌国却无交税之忧,由此导致弱肉强食、土地兼并现象益严重。

  那么宋朝百姓是被怎么横征暴敛的?

  两宋的税负创历代新高,主要的两税(夏秋两季征收的田赋和资产税)唐代多6倍;此外还有人头税,为了避免家庭人口过多带来的沉重负担,江南甚至盛行婴习俗(《宋

  会要》):

  福建路溺子,...所有江南东西、荆湖南北路溺子,虽有大观四年四月敕“生子而,刑名告赏”...

  大文豪苏轼也在《与朱鄂州书》中记载:“言鄂岳间田野小人,例至养二男一女,过此则之。”

image.png

  劳役则有押运官物、督征赋税、抓捕盗贼、在衙门做杂务等,前两项尤为残酷-把东西运丢了或者没收到税,办事人要承担由其带来的连带损失;如果倾家荡产还赔不起的话,那就坐牢吧。(这就能明白,为何《水浒传》中杨志丢了生辰纲后会想要)

  两宋之所以对外军事无力,除了军事制度的束缚外,经济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打仗就要花钱,如果向豪门富户征取,会造成官僚与地主阶级离心离德,由此导致赵氏的治基础不稳;那只有向本已赤贫的老百姓征收,反过来进一步迫使贫民依附于“巨室”,土地兼并再一次恶化。(同时,大量失去土地的人口,却也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那么豪门为啥不用交税?这得从宋朝优待文官说起。

image.png

  两宋确实繁荣,不过那只是属于地主阶级和文人的专享

  不得不承认,两宋时在经济、文化、思想上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新的高峰,但我们不应只看结果,还要看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重文轻武。

  为了鼓励精英弃武从文,宋朝想了不少法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大幅扩大科举规模,唐朝每年一试,进士人数大多一二十,顶多不超过三四十;宋朝每四年一次,中选进士时常一两百人,后来多达五六百。在唐朝,中进士后还要等吏部筛选才能入仕;而在宋朝,中了进士就可以做官。

  第二,官户可以免税、免服劳役,甚至其子孙可以不经考试即可当官;同时,大臣退休或者死后,甚至可以让亲朋享受直接入仕的待遇;

  第三,宋朝还在各州设置了“公使库”,由出钱,招待沿途路过的士大夫;此外,赵匡胤还传下了“誓不大臣及言事官”的家训。

  大幅提高科举名额,空前宽松的仕途,超乎寻常的经济优待,在两宋时期,精英纷纷弃武从文,从而造就了文化发展的大爆炸,大量文学作品描绘当时上流的繁荣景象。

image.png

  但我们要明白,话语权是掌握在治阶级手中的,毕竟底层的百姓大部分不识字,无法著书立言,他们的艰辛、血泪,往往被精妙炫目的宋词、繁华的《清明上河图》所掩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才是封建底层百姓状态的实写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