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是否有称帝的心?他为什么一直没有行动?

  说到曹,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时,曹不仅掌握了朝中大权,而且享受天子仪仗,实际上已经是形同天子,与皇帝所差的,也仅仅只是个名分而已,可以说距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然而直到曹去世,这一步他也始终没有踏出去,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既非曹不敢,也非曹不能,而是时机还不够成熟。

image.png

  曹是否有称帝之心?其实曹一直在向皇位拢

  关于曹到底有没有称帝之心,正如曹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封侯作征西将军”,便有人认为曹的志向只是辅佐汉室,作个征西将军,并无称帝之心,其实显然不够准确。

  曹的野心其实是随着实力和权力的不断扩大而不断滋长的,或许曹当年的确只是想作个征西将军,但并不代表他始终只是想做个匡扶汉室的汉臣,尤其是刘协联合董承等人打算干掉曹的“衣带诏”事件爆发后,实际上也已经断绝了他继续做汉臣的想法,毕竟皇帝都已经打算要了自己的命了,曹又岂能继续做个汉臣。

  实际上,曹向皇位迈进的历程,可以以“赤壁之战”为界限,在“赤壁之战”后,曹迈向皇位的步伐,明显加速。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赤壁之战”后,曹的动作和其身份的变化。

image.png

  1、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废三公,称丞相。

  2、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派兵以征讨汉中为名,攻打关中马超、韩遂等。

  3、建安十七年(212年),曹被赐予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特权。

  4、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汉献帝封魏公,加九锡、都邺城、建魏国、设百官;七月建魏国宗庙社稷。

  5、建安十八年(213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曹亲自率兵南征孙权,次年与孙权战于濡须口,攻破孙权江北营寨,生擒公孙阳,后因水战失利、江水上涨,曹撤军北还。

  6、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率军亲征汉中张鲁,张鲁投降,汉中遂落入曹之手。

  7、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

  8、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曹再次南征孙权,率军猛攻濡须口,击败孙权,孙权派都尉徐详求降,曹同意,并允诺重新结为姻亲。

  9、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汉献帝又赐予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王世子。

  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曹在“赤壁之战”后,明显加快了迈向皇位的速度,其身份和地位几乎每两三年便有一次巨大变化。尤其是其封公之后,所建之公国已经俨然一个国中之国,可以说为代汉称帝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如上,要说曹没有称帝的野心,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否则也不可能在称帝的道路上走出这么远。然而,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时,已经形同天子,距离皇帝只不过一步之遥的曹,却始终没有迈出最后一步,这又是为什么呢?

  曹之所以未迈出最后一步,主要源于时机尚不成熟

  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人向曹劝进,曹却并未接受,而是说“施于有政,是益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我们知道,周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直到其子周武王才灭殷建周。而曹之所以要做周文王,个人认为,应该是源于他已经认识到,此时称帝时机尚不成熟。

  正如《易中天品三国》中所言,曹当时称帝是“有想法,有资格,有条件,有障碍”,也就是说,曹虽然有称帝的想法,也有称帝的资格和条件,但他想要称帝,却存在几个障碍。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障碍一:曹世受汉恩。曹可以说是世受汉恩,其家族是世世代代受到大汉王朝恩宠的,因而曹有一定报恩的思想,因而不心下手代汉称帝。或许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曹一直信誓旦旦的说,自己的终极目标,就是做个齐桓公、晋文公,是绝对不会篡汉的,如果曹晚年的称帝,岂不是在打自己的耳光?

image.png

  障碍二:刘备集团壮大。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之前,曹称帝的步伐看起来似乎很稳,但从这一年开始,形势对于曹却开始有些不利。一方面,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初的“汉中之战”中,曹最终败北,让出汉中,从而打破了“赤壁之战”以来曹在军事上的持续成功。另一方面,刘备联合巴蜀雍凉势力自称汉中王,而刘封、孟达又攻掠上庸三郡,再加上随后的关羽北伐震动中原。刘备集团不仅迅速壮大,更是给人一种刘邦在世的错觉,这让曹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障碍三:防止孙刘联盟。孙权虽然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投降了曹,但那是因为曹彼时代表的是天子,孙权投降起来自然算是名正言顺。那么,如果曹贸然称帝呢?孙权还会继续投降吗?袁术的例子可就在那摆着,当年孙策也是袁术的手下,然而当袁术悍然称帝后,孙策立即就与其划清界限,加入了讨伐袁术的队伍。此时虽然围绕荆州归属,孙刘联盟已经产生痕,可一旦曹称帝,孙刘联盟必然借着“讨伐汉贼”的名义再度联合,曹将再度陷入腹背受敌之境,这是曹不愿看到的。

  障碍四:内部反对势力。曹虽然掌握了朝廷的绝对权力,但朝中忠于汉室、反对篡汉的势力仍然存在,早在曹获封魏公时,身为其左膀右臂的荀彧便明确表示了反对,虽然荀彧等人的被,使得内部反对声音一度降低。但在曹称王,与刘备争夺汉中之时,其内部的反对浪潮再起,先后有耿纪、魏讽、侯音在许都、邺城、宛城谋反或谋反未遂,内部的动荡,其实也是曹最终放弃汉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此时曹尚未称帝,内部反对声音便已经如此之高,如果自己悍然称帝,内部将会动荡成何等模样,曹不得不慎重考虑。

image.png

  综上,曹不仅有称帝的野心,而且也有称帝的资格和条件,而其之所以没有迈出最后一步,主要便是源于以上四点障碍,让他感觉到此时称帝的时机尚不成熟。更何况,此时的他虽无皇帝之名,却已有皇帝之实,又何必去冒这个险呢?

  曹之后,曹丕之所以敢于称帝,便是源于时机的成熟,一方面,刘备与孙权因为争夺荆州,已经彻底决,双方短期内很难再有联手的可能,而刘备在关羽被、荆州丢失以后,也是实力大损。另一方面,曹丕不再打着“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名号,而是以“九品中正制”大肆拉拢士族,换取了士族对自己的支持,一定程度解决了内部问题。

  然而即使如此,曹丕代汉成帝之后,其内部仍然发生了剧烈震动,现有臧霸所部和青州兵擅自离去,后有张掖郡人张进挟持太守在酒泉反叛,再有治元多、卢水、封赏等诸胡在河西作乱。这还是曹丕时天下形势已变的情况下,如果曹悍然称帝,可想而知将会面临的局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