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折腾了五十年国库还有七千多万两 嘉庆亲政时国库为什么空空如也
对清朝国库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现在,一部分历史爱好者对于清朝的乾隆皇帝,有一个较蔑视的称呼,就是“败家子”,虽然他在位期间是清朝的最巅峰时期。
较习惯拿出来和乾隆对的是雍正皇帝,都认为是雍正拼命存钱,乾隆拼命花钱,来满足“六下江南”的虚荣及“十全武功”的辉煌。
可实际上,乾隆并非只会花钱,不会存钱。
根据《清实录·高宗实录》中记载的乾隆发出的一份上谕中的内容可知,到乾隆五十一年时,清朝还是很有钱的,国库满满,原文如下:
朕即位初年,户部银库计不过三千余万两……今五十余年以来,仰蒙上苍嘉佑,年谷丰成,财赋充足……然现在户部库银,尚存七千余万。较之即位初年,已多一倍有余。
乾隆即位时,国库里面有雍正存下来的三千多万,乾隆折腾了五十年,变成七千多万,这还是乾隆“六下江南”及四处用兵的情况下办到的。
乾隆在这份上谕中计国库存银时,“六下江南”已经全部结束,“十全武功”也完成了一大半,可国库依旧还有这么多库银。
因此,至少到乾隆五十一年时,乾隆还不是那么的败家,反而相当会存钱。
可到了嘉庆皇帝亲政时,国库却变得空空如也,这七千余万两银子,乾隆是如何在十多年时间里就折腾没了?变成了“败家子”?
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乾隆主动散财,第二个是战争。
前面说的乾隆计国库存银的上谕,其实是为了回复封疆大臣李世杰(时任江南总督)的一个建议。
乾隆五十一年,黄河漫口,李世杰为解决救灾事宜的钱粮,上奏乾隆,要求开纳捐的口子,也就是朝廷出官位,换钱救灾。
但乾隆否决了他的提议,认为国库既然有钱,就不需要搞纳捐这一套:
十有余年,亦从未有人再以开捐奏请者,方今帑充盈,足敷供亿,李世杰等,何必鳃鳃(恐惧)过计?为言利之请乎?
甚至,乾隆还说出了:“朕思泉货本流通之物,与其聚财于上,毋宁(不如)富于民。”这样的话,表示要主动“散帑项”,让国库出钱赈灾:
朕寿已高,距归政之期,届指九年……设法施恩,以散帑项,至归政时库,较即位时,自必尚有盈余,又何必于此时转以要工费用?稍为靳惜(吝啬)乎?
从上述记载看,乾隆还是有皇帝的担当的。
当然,也或许是因为面子,也或许是想施恩于民,树立起皇帝高大上的地位。
但不管怎么说,他在国库有充足经费时,坚决拒绝了用官位换钱的提议,愿意散财于民,这是值得肯定的。
也因此,乾隆存下来的钱,在此后的时间里,陆续散出去不少。
然后是战争,乾隆五十一年至乾隆六十年,清朝还陆续打了平定林爽文叛乱之战、之役、平定廓尔喀之战等大小战争。
这些战争都属于乾隆朝“十全武功”之列,军费是要花掉不少的。
而乾隆临终前,最花钱的战争还不是上述几场,是于嘉庆元年时爆发的,王聪儿领导的川、陕。
根据记载,从嘉庆元年到嘉庆三年,王聪儿跳崖时为止,清朝为剿灭这场叛乱,足足花了七千多万两白银。
仅凭,就能把清朝的国库给消耗一空,这场在王聪儿死后,还并未结束,一直打到嘉庆九年,可想而知,清朝为此花了多少钱?
在剿灭时,除正常的军费外,乾隆的亲信官员在战争中浪费的钱财也有不少,以至于嘉庆痛心不已,《嘉庆实录》中记载:
带兵大员,皆踵福康安、和琳习戏之用,在军营中酒肉声歌,相为娱乐,以国家经费之需,供伊等嬉戏之用。
嘉庆认为,之所以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就花掉七千余万两白银军费,完全是:“皆由各路领兵大员任意滥用所致。”
所以,最终导致了到嘉庆亲政时,清朝从乾隆五十一年时,国库有存银七千余万两,短短十多年就变得入不敷出。
这口黑锅,乾隆注定要背,或许,前面所讲的,他存下七千余万两银子,以及散国库存银赈灾是有正面意义的,可,到底是他掌权期间出现的。
逼出了民间这么大规模的,乾隆是有责任的,在他执政晚期,清朝官员集团肆无忌惮的贪腐及压榨底层人民,直接导致了的发生。
更不要说,在初期派出去的“各路领兵大员”,全是乾隆的亲信,没有乾隆的放纵,他们敢大肆挥霍?
乾隆到底是不是个“败家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少,在乾隆五十一年前,从国库存银数量看,还不是,后面的战争所耗,才是乾隆成为“败家子”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清实录》等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