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丹书铁券有何作用?是护身符也是催命符
在古时候丹书铁券有何作用。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我们印象中,古时候帝王授予大臣们最高级的赏赐是什么?非“丹书铁券”莫属!按照一些古装电视剧、历史小说中的情节,有了这个玩意,大臣几乎可以为所欲为,无异于安家保命的护身符。
在实的历史上,确实有铁券这种事物;不过,它并不是护身符,往往成了催命符;那些被明文记录享受过铁券待遇的大臣,基本没有好下场。最典型的,当属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名臣郭崇韬以及李继麟(原名朱友谦)的遭遇。
郭崇韬:铁券无法阻止脑袋被打碎
郭崇韬堪称后唐庄宗李存勖的诸葛亮。
《新五代史》称,郭崇韬“为人机敏,能应对,以才干见称”。当李存勖还在太原当晋王时,郭崇韬就在他手下担任了中门使(可以理解为机要秘书),这是是名副其实的心腹岗位,为李家对抗后梁、打击契丹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最大的贡献,是在公元923年力排众议,为李存勖出谋划策,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八而灭梁”。
后唐建立后,李存勖按功行赏,“赐崇韬铁券,拜侍中、成德军节度使,依前枢密使”。
史书称“崇韬位兼将相……以天下为己任,权侔人主”,也就是集将相大权于一身、权势跟皇帝有一拼。但他对李存勖确实忠心耿耿,并无异心。
可惜,后唐拿下中原后,曾经英明神武、有李世民之风的李存勖迅速堕落,不仅和他的皇后刘氏一起变成了守财奴,而且宠信戏子和宦官,后唐政权刚到达顶峰,就面临着危机。
作为陪伴李存勖打下江山的郭崇韬郭崇韬对此非常看不惯,他对宦官参政尤其深恶痛绝,曾经跟李存勖的-魏王李继岌说:“今后大王得天下后,千万别信宦官,要重用士大夫。”然而这话传到了们的耳朵里,他们对郭崇韬恨之入骨,常在刘皇后面前数落他的不是。
公元925年,郭崇韬再次立功:他率军摧枯拉朽干掉王氏建立的前蜀国。然而,在面对皇后派来的宦官时,他的态度相当不客气,使双方的矛盾达到了顶峰。
回京的添油加醋,联合刘皇后,声称郭崇韬心存异志、想在蜀地自立为王。李存勖愤恨之下,很快把铁券的事抛在脑后,让前去蜀地担任节度使的孟知祥干掉郭崇韬。不过在对方的劝说下,他决定先一验伪再做决定。
不过刘皇后更狠,在孟知祥到成都前,她就派马彦珪带着自己的手令先下手为强,勒令李继岌掉郭崇韬。
李继岌屈服于刘皇后的,他以讨论大事为名,召见郭崇韬。后者刚刚登上楼梯,就被李继岌的手下拿着大铁锤从身后打碎了脑袋。他的郭廷诲、郭廷信随后也被除掉,另外三个在京城的其后也没能幸免。
立下大功的顶梁柱无辜被,蜀地君民人心涣散。孟知祥趁乱拥兵自重,建立了后蜀,刚刚被中原收复的西川再度。
被灭门前,李继麟一家还的出示了铁券
朱友谦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朱全忠)的养子,在朱友珪弑父篡位后,他就投了李存勖,被封封西平郡王。
后梁灭亡后,李存勖给朱友谦赐名李继麟,并让自己的李继岌把他当成大哥来对待;第二年,更是赐给他铁券,同时让他的两个也都担任了节度使,一时间,李继麟恩宠冠绝天下,令人仰慕不已。不过由于他渐骄纵,慢慢地让李存勖非常不爽。
在郭崇韬被后,有人举报李继麟与郭崇韬阴谋勾结,李存勖几乎没有犹豫,直接派兵马把他家团团包围,全家老小100多口全部被。
临死前,李继麟的老婆张氏取出当初李存勖赏赐给她家的铁券,假装不识字的问官兵头领:“这是皇帝去年赐给我们的,我不认字,麻烦帮我看看写的啥。”对方面红耳赤,非常尴尬。
血的教训:获得铁券,意味着站到了帝王对立面
古时候帝王赐给功臣铁券,从表面上看是项殊荣,但存在着一个难以解开的悖论:
首先,承诺给对方免死,是封建帝王生予夺大权的最直观体现;
然而,赐予铁券,就等于给了对方游离于皇权之外的特殊权利;
所以,当在现实中这两层含义产生矛盾时,以哪个为准?显然,皇权是至高无上的,这种情况下,一切以维护皇帝利益为出发点。承不承认铁券,完全看实际需要。
但是,“功高震主、狡兔死走狗烹”是封建绕不过的胡同;赐予铁券,则无异于直接宣告了这位臣子的功劳已经引起了帝王的注意。至于后果,那就等着瞧吧。
所以说,所谓的免死铁券,极富欲盖弥彰的色彩,注定了它只能作为一种表达信任、稳定人心的方式,实际上体现出皇帝已把对方列为了潜在的仇人。
在传说中,还有另一种体现帝王信任的物品:尚方宝剑,这种道具就安全得多:它只是让持有者以灵活的方式,行使帝王下放的部分权力。这一权力的行使,仍在法规的范围内,并没有触犯皇权的威严。这一权力的重点,不是拿剑的人,而是剑本身:此剑作为皇帝的信物,反而更是皇权威严的体现。
总而言之,古时帝王给大臣们的赏赐品无论有多么威风八面,本质上都是皇权威严的体现,其正的价值由帝王本人说了算;如果这个物品对皇权造成了损害,那不好意思,它会摇身一变成为索命符。最是无情帝王家,也是指这一层意思。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