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秦国崛起之路,秦国的君主们是怎么做的?
说到秦国,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幽王时期,申侯联合戎进攻西周死了周幽王,襄公领兵解救了西周,且以兵相护周王,功不可灭,因此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国之一,摆脱了曾经低只能侍主的身份。
但尴尬的是,秦国这个在诸侯国中弱小又尴尬的角色,在中原人眼中,它是夷戎,而在夷戎眼中,它又是西周的诸侯,武公时期“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①,极大地扩大了秦国的疆土。
到了公元前659年,秦国出现了一位深谋远虑,有枭雄之志的君王——秦穆公,穆公是德公之子,宣公成公之弟,他用有才之人,领兵东进平定戎,娶献公之女,全一段大好姻缘,在穆公的带领下,秦国正式跻身强国之列,成为霸国之一。
自穆公逝世到献公继位的这两百年内,秦国没出现什么特别有作为的君主,到了献公时已经入战国时期,献公的王位是通过得到的,期间国内发生了很多,甚至于魏国也趁乱夺走了秦国的一处封地。
献公继位便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废除不合人情的人殉制度,迁都城到栎阳,方便接收各种信息了解实况,也利于各国的先进思想和制度传入秦国,这些举措使得秦国恢复了穆公时期的强盛之势,正在国运蒸蒸上之时,献公去世,不过,秦国并没有因此颓废,因为献公的继任者是一个更加奋发图强的君王,他就是在秦掀起改革巨浪的孝公。
孝公和献公一样求贤若渴,结果求来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卫鞅,土生土长的卫国人,他在魏国的公孙痤手下任职,奈何痤嫉妒贤才,卫鞅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便来到了秦国,在孝公宠臣景监的引荐之下,卫鞅三见孝公,前两次讲述的大道理都没入孝公的耳朵,直到最后一次的“霸道”深入孝公之心,又经过几次深谈,孝公对卫鞅的才华赞叹不止,力排众议,重用卫鞅,至此拉开变法改革的序幕。
两次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各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也为始皇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惠文君时期,秦国国力强早已引起诸侯国的忌惮,再加上苏秦和张仪这两位大演说家的游说,使得这一时期出现波澜壮阔的合纵连横,还有各诸侯国纷纷称王的举动,文君随大势所趋,称秦惠文王。
文王逝,武王嬴荡继位,他进一步完了秦国的官僚制度,拜左右丞相辅佐朝政,这一时期还将秦国的势力扩展到中原大地,可惜的是武王太过高傲,一心想将标志着至高无上权威的周鼎举起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却不料举鼎之时受伤而亡。
武王无子,于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秦昭襄王继位了,正当人以为他刚刚继位要带着一腔热情攻打六国时,他选择了先处理国内事务,稳定民心,招兵买马稳定发展,在六年后才开始调兵遣将征战他国,秦军与楚国作战大胜而归这一消息引起国家的恐慌,赵魏韩齐宋五国合纵攻秦,五国联军声势浩大,奈何联军内部矛盾重重,各国只顾自己的利益,还没到秦国,这只联军就分崩离析各回各家了。
五国抗秦的行动破灭,但秦昭襄王记了仇,他马上派出骁将向寿和白起向各国发起进攻,先打韩国,再打韩魏联军,之后是魏楚两国,这一次次的胜利让秦昭襄王的野心迅速膨胀,王的这个称号似乎匹配不上他这么尊贵的身份了,各诸侯国都有个王,这怎么能体现他尊贵的身份?他想到了“帝”这个称号,但是他害怕这一举动引起国家的愤怒然后齐心协力联合攻秦,枪打出头鸟,秦王决定拉上齐王一起称帝,可齐王也不是没有野心,他想自一人占据这个称号,于是六队攻打秦国,秦王非常务实地放弃了这个称号,于是齐王成了众矢之的。
一场长平之战让赵国吃了血亏,四十万俘虏全被坑。这一战后,秦国越来越有一天下的架势,六国再也无法组织起像样的军队抵抗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