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土断?东晋和南北朝前期到底有重要?

  在东晋和南北朝前期非常重要的“土断”究竟是什么东西?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相,一起看看吧!

  在东晋和南北朝前期的历史上,“土断”是一个经常出现并且非常重要的名词。在对东晋和南北朝前期的有为皇帝和优秀大臣的历史评价中,推行“土断”都被认为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历史功绩。那么在东晋和南北朝前期非常重要的“土断”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image.png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北方的大批士族为了躲避战乱而逃往南方,史称“衣冠南渡”。南逃的士族不是自己一个人逃到南方的,而是携带族人以及大量附属人口一起迁居南方。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经济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后来的南移埋下了伏笔。

  南迁的北方移民基本都是南逃的北方士族门阀的“既得利益”,如何安置这些南迁的北方移民对于治南方的东晋来说就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东晋就是依南逃的北方士族门阀建立的,所以东晋朝廷在安置北方人口的问题上必须保护南逃的北方士族门阀的利益。

image.png

  经过权衡考虑和博弈,东晋安置北方移民的主要措施就是建立“侨州郡县”。所谓的“侨州郡县”是在南方建立新的州郡县,将移民按照原有的北方籍贯集中安置于此。因为是按照北方籍贯建立的,所以东晋治的南方出现了很多北方地名,如豫州、幽州﹑冀州等等。

  “侨州郡县”的最大特点就是居住在“侨州郡县”的北方移民的户籍在名义上是被称为“白籍”的临时户籍,导致“侨州郡县”的居民几乎不需要为东晋朝廷提供徭役和赋税,只需要向“侨州郡县”的士族门阀交租即可。另外,“侨州郡县”的长官也多有北人担任,行政司法上也有特权。

  东晋设置“侨州郡县”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保护北方士族门阀的利益;第二是想“侨州郡县”的移民北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晋认为北伐是不可能的。而“侨州郡县”人口几乎都被士族门阀控制,导致东晋的财政紧张,“侨人”与南方本土居民的矛盾也益激化。

image.png

  咸和年间((326年至334年),东晋朝廷第一次撤销部分“侨州郡县”,将治下的居民归入南方本土的州郡县户籍,这种撤销“侨州郡县”并将其居民归入南方户籍的政策便被称为“土断”。从东晋到南北朝,被史载的大规模“土断”就有十次,小规模的“土断”则难以计数。

  历史上最有名的“土断”分别是桓温主持的“庚戌土断”和刘裕(南宋武帝)主持的“义熙土断”,都发生在东晋。到了南朝,“土断”的收益随着北方移民融入南方而降低,但“土断”直到陈朝都在实行。不过南方的“侨州郡县”问题直到隋朝一才彻底解决。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