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手握大军,为什么在靖难之役的时输给了呢?
明朝朱元璋临终之际把皇位传给了孙辈朱允炆,但朱允炆却在靖难之役的时候输给了朱棣,把皇位也给丢了,那当时朱允炆为什么打不过朱棣呢?
朱元璋生前为了朱家江山万世永系,大肆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从胡惟庸到李长,从蓝玉到傅友德,几乎所有的文臣武将都被朱元璋殆尽。同时,朱元璋又大肆分封朱氏宗室,他的二十四个和一个侄孙都分封为王,其中他最信任的九子辽王朱植、宁王朱权、燕王朱棣、谷王朱橞、代王朱桂、晋王朱棡、秦王朱樉、庆王朱栴、肃王朱瑛手握重兵,驻守东北、西北边境。朱元璋的如意算盘是那些难以驾驭的功臣都被掉了,现在有我朱姓自己人保家卫国,我的小皇孙允炆可以高枕无忧,做一个安稳皇帝了。孰不知,正是朱元璋这番苦心的布局,在他死后,留朱允炆留下了一个危机四伏的摊子。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的,朱标在三十七岁时英年早逝,十五岁的朱允炆便被朱元璋立为皇储。面对藩王势力的不断膨胀,朱允炆继位后,听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着手进行削藩,最终导致燕王朱棣起兵叛乱,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从建文元年(1399年)起到建文四年止(1402年)止,长达四年,而最终的结局是年轻的皇帝朱允炆不敌老辣的皇叔朱棣,做了四年心惊胆战的皇帝后,最后在燕军攻破南京城时不知所踪,下落不明。而燕王朱棣终成大事,加冕成为永乐大帝。在这场战役中,朱允炆坐拥全国战略资源,手握重兵,为何却不敌燕王朱棣呢?
朱允炆年纪轻轻,缺乏斗争经验和军事才能,知人和用人水平不高,导致了其打不过朱棣。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保证大明王朝的江山传承,分封了诸子为藩王,朱棣为燕王,镇守北方,其本心是希望藩王们能够护卫大明江山。
《皇明祖训》“朝无正臣,内有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朱元璋当皇帝时,担心百年之后有权臣篡权,立下规定:权臣篡位之时,藩王可以向朝廷索取臣,和领兵清君侧来铲除臣,维护朝堂。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以后,在削藩的顺序上,齐泰、黄子澄意见不一。齐泰力主首先除掉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而黄子澄则主张先除掉有过错的藩王,取得支持。而最终朱允炆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先后削掉周王朱橚、齐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这几位亲王全部被废为庶人,遭软禁,家人迁往边远之地。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其辱,全家。
朱允炆本想以雷霆手段削藩,震慑一下他的皇叔们,没想到却起到了反作用。目睹兄弟们的一幕幕惨剧更激起燕王朱棣的反抗之心。而朱允炆没有听从齐泰的建议,首先除掉朱棣,这也给朱棣留足了筹划起兵的准备时间。
再者,朱允炆性格仁慈,优柔寡断,错失了很多除掉朱棣的良机。
朱允炆继位后,朱棣入朝觐见皇帝,却不依礼仪,“行皇道入,登陛不拜”。户部侍郎卓敬提醒朱允炆,尽早将朱棣迁回南方,以免后患。而朱允炆却不以为然,认为朱棣是一家人,不会有异心。气得卓敬举出杨坚、杨广父子的例子。可朱允炆仍不下手,于是朱棣安全返回藩地。
朱允炆还有一次留置朱棣三子作为人质的机会,可他依然错过了。建文元年五月,朱棣派其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入京参加朱元璋的祭祀仪式。这时齐泰向朱允炆建议软禁朱棣的三子作为人质,借此牵制朱棣。可朱允炆犹豫再三,还是将这三个人放行了。朱允炆如果这时软禁朱棣的三个,朱棣投鼠忌器,还是能很好的牵制朱棣的。可是,朱允炆的膽前顾后,优柔寡断白白错失了多次除掉朱棣的良机。
朱棣以清君侧为由,指明齐泰、黄子澄等人是臣,惑乱朝纲,举兵诛讨,号称“清君侧,靖国难”。
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历时四年(1399—1402年),最终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成为历史悬案,至今成迷。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成功夺取了朱允炆的皇帝位,朱棣登基称帝,即后来的明成祖,因为其年号为永乐,也称永乐皇帝。
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年纪轻轻便登基为帝,年轻气盛,处理朝政不够稳重。朱允炆生长于深宫之中,没有经历过官场的宦海沉浮,斗争的尔虞我诈,所以缺乏斗争经验。而朱棣是朱元璋的,生于朱元璋打天下的战火之中,久经官场,有优秀的军事才能和斗争经验。所以,因为朱允炆年纪轻轻,缺乏斗争经验和军事才能,知人和用人水平不高,导致了其打不过朱棣。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