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时期文学为什么能如此昌盛?建安风骨是如何形成的?

  “风骨”是一个时期的文学代表,如果说唐代是“七言律诗”最辉煌的时期,那么“五言诗”的辉煌时代就是魏晋时期。,。

  世道下的文学

  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

  我们都知道曹,曹丕,曹植三父子不但身居要职,诗学才赋上的演绎也是出神入化,别的不说,广为流传的“七布诗”相信大家都听过吧“煮豆燃豆萁,都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们来细品,我们用豆子的壳烧火去煮锅中的豆子,豆子在锅中咕嘟咕嘟地响着就好像人再哭泣一般,豆子和豆壳本来是一体的,却被我们残地分开,被动地自相残。光是这表达的表层意思就感人肺腑,再引申到当时的情景,曹植不正是在告诉曹丕,我本来跟你是一母同胞,现在你却要为了儿女私情和个人利益而残害姊妹同胞,你若了我,你自己的良心不会痛吗?会饶了你吗?

  在我看来,曹植是聪明的,他知道哥哥其实并没有的要他,及时想死他,也害怕赌不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而他此时要做的就是加深这种犹豫,让哥哥放弃这种想法,而这也是五言诗的好处,它更加简洁明了,直达中心思想,词藻简单,通熟易懂,对于此时的曹植来说再没有这个更方便更合适的通话手段了。

image.png

  诗词中的军国魂

  同样,曹丕,曹植的父亲曹在历史上不知是一个军事家,阴谋家也是一个不可多的一个大诗人,他所作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至今被后人称赞不已,古人常“以诗会人”,每一个好的诗人的作品中都有他个人情感的倾诉。如果说曹植的诗透露着风雅洒脱,从诗中就能感受到他作为翩翩佳公子的风范,那么我觉得曹的诗则无处不流露着他作为权势者的霸气和心怀天下。后人了解,只说他是一代雄,诡计多端,其实在那个乱世时节,人在家中坐,尚且锅从天上落呢,如果没有一点手段,恐怕自己早都被人吃的骨头都不剩一点了。

  而为什么我们说曹心怀天下呢,从他的诗作中多能看出来他是一个密切关系民生的人,百姓因为战乱吃不饱饭了,他会命令士兵禁止骑马踏入天地,一旦踏入,头论罪,可万万没想到,自己第一个踩坑的是自己,同样他也以身作则进行了惩罚。其实如果放到现在的话,相信会有很多人当时更加认同曹,因为在那个儒家思想遍布,任何领域都被儒学侵蚀的时代,像曹这种现实诗人是很少的,在当时那个人人自危的环境,像他这样有能力有胆识表达自己理想的人是少见的。就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是最厉害的,第一个吃螃蟹还活下来的人才的是杰出。

  同样后人也对其有误解,说曹“携天子以令诸侯”,说他是欺世盗名的贼,但大多数人在指责人的同时也暴露了自己内心的和嫉妒,刘备说曹不好,你自己作为皇叔,你不也带头去打你的亲侄子呢,如果按照罗马帝国的戴克里先的法治,曹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妥。国家是要交给有能力的人去治理,不能因为个人的出身就对人家进行人身攻击,虽然在其身份里有个人是那些害群之马,但不代表坐在众人都认可的位置的人就是好人,坐在人不认可的,对立面就是坏人。这些我们都能从曹的诗词中感受一二,这也是后人从大多数诗作中推测出来当时朝代发生的历史事实。

  文人效应推动文学高潮

  风向的指引

  建安七子分别有:孔融,陈琳,徐干等人,他们都是曹父子麾下的文人异士,而文人在朝代变更中一般也起到了歌颂和传播文学的作用,他们在张衡,蔡邕的文学基础上,进一步的发扬了“五言诗”也就是古诗的前身,直到东汉时期还广为流传,尤其以汉桓帝,汉灵帝时期,其实可想而知,这些人都是在曹,曹丕父子手下工作,曹家父子喜欢什么样的文学,他们便宣传什么样的文学,而他们也是上文学的指向标。

  时代文学的内里缘由

  一个时代总是会出那么几个文学的引路者,如新时期就有胡适,鲁迅等人来倡导白话文,唐代的时候有唐明皇,李白,杜甫等人推崇唐诗,宋朝有宋词,而这些上的名人文士他们就充当了文化的奠基者和宣传者,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写什么,这个朝代自然也就流行什么,而随着几千年的发展,也渐渐会变成这一时期的标签。

image.png

  文学种类的丰富多样

  建安风骨的标志

  如果说“五言诗”是“建安风骨”的主要标志,那么诗歌,辞赋,散文,作品集就称为建安风骨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时期的文学是极其繁盛的。如徐干的《室思》、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等都非常著名。建安七子在诗歌方面的才华和风骨是很多时期,很多文人无法超越。这也许也跟当时的环境和条件有关系,在其生活的朝代里,到处都有五言诗的传唱,就连街上的黄口小儿都能随意吟唱几句,这无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当一个东西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它就能影响你所在的那个朝代的,经济,文化,思想等。

  就如本的爱国情怀已经刻入他们的骨子里,而就是一个互联网可以完成一些事情的国家,如他们的总也是作为红人成功打败政敌的,虽然很荒诞,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所以建安七子的五言诗写的那么好,跟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和长大所处的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如果说五言诗更偏向工作一些,那么辞赋就更贴近生活了,他们的辞赋大多取材宽泛,现实功能浓厚,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看作是他们生活的备忘录,他们通常以辞赋的方式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和见闻,并对此发表关于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也就好像我们今天写议论文一样,先陈述一下自己看到的事情和经验,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在当时纷争的年代,一定有很多可供素材的事情和经历,所以在此时期,文人的文学创作率也会显著的提高。

image.png

  散文文学的代表

  孔融,陈琳的散文写的相较于五人来说较突出,这也许就是我们说的,有的人较感性,有的人较理性,感性的人写出的文章大多能让人感同身受,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和他们一起去领略内中谛,而有些人就较理性,所以他们就较适合议论文这些,如辞赋等等,这点我们从孔融让梨不难看出,你想想一个五岁的小孩都能知道要把大梨给长辈,自己吃小的,难道他天生都知道吗?

  不是的,只不过他于观察,他从小看到大人们这样做,自然也就学会了,下次到自己的时候,他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做,而大人们看了之后觉得跟自己的观念相似依然是开心的,所以这个根本跟教育无关,也跟传美德无关,不过是古人借此来麻痹自己而已。难道理性的人就不孝顺了吗?并没有啊,理性的人会把大梨分布均匀给大家,大家都同样得到了自己的,自己也不吃亏,其实不更好吗?所以说感性和理性用在文学上用在任何地方都能发挥它们最大的作用。

image.png

  建安时期文学昌盛的主要原因

  特的营销手段

  建安时期的人还特别喜欢收集人或自己的手稿,作为《作品集》发布,其实这一点我觉得很有营销手段,你想一个人很有才华,他一天可以写出两首好诗,但他一天不可以写出几十首几百首诗,几百部作品啊,你隔三差五的出作品,难免会有一些粉丝耐不住等待,去爬人的墙头。这样诗人的名气大打折扣,同时诗作的影响也不会很高涨。这个时候就有什么办法呢,出作品集,一般人是没有这个时间和能力的。

  可建安七子是专业干这个的呀,自己一年半载的出一部作品集,百姓买回家够读个十天半个月的,自己写不出来的话,可以帮好朋友整理,也可以和一些没有名气的文人一起出作品集,以自己的名号冠名。在百年之后,还可以流芳百世,你想如果你的诗作是零零散散的,没有收录,即使你再出名,在有文采,人家没有你的作品,不知道你写了什么,怎么宣扬你。同样也给了后人更加了解你的一个依据。

  结语:即使是文人雅士也免不了对权力的追逐,再清新脱俗的文采在经过权利的浸泡也会变得附庸风雅,建安七子的文采斐然,但是在创作后期难免有对曹家父子的恭维奉承,曹父子再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们也会在权力的游戏中迷失自己,不过还是很高兴它们能给后人留下这么积极,有意义的历史著作。让建安风骨能够在历史的文坛中大放异彩。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