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传奇皇后,历经五朝备受后世推崇

  朱高炽的张皇后历经五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她被朱元璋封为燕王世子妃,被朱棣封为皇太子妃,被朱高炽被封为皇后,被朱瞻基尊为太后,被朱祁镇尊为太皇太后,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她的长子朱瞻基聪明英武,备受朱棣喜欢,被朱棣册立为皇太孙,是朱棣钦定的皇位继承人,朱瞻基侍母至孝,她幸福地当了十年太后。

image.png

  她是明代首位太皇太后,朱瞻基去世后,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她与“三杨”齐心辅政,严禁宦官王振干政,她当了七年太皇太后,

  一、备受朱棣和徐皇后喜欢,帮丈夫保住太子之位

  明仁宗张皇后是永城人,父亲张麒官至京卫指挥使,正三品,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张麒被追封为彭城伯。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被祖父朱元璋册封为燕王世子,在同一年,张氏被封为燕王世子妃,朱高炽出生于洪武十一年,此时十七岁。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二月,张氏生下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这是朱棣的嫡长孙,同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此时朱高炽二十岁。

  关于朱瞻基出生时的情形,《明史》是这样记载的:“生之前夕,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意思是:在朱瞻基出生前夕,朱棣梦见自己的父亲朱元璋赐给他一个大圭,而大圭在古时候象征着权力。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高炽负责带领一万老弱兵力,坚守北平城。

  朱高炽体态臃肿,不骑射,没上过战场,也没有守城经验,内心的压力可想而知,张氏一直陪在丈夫身边。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带兵攻入京师,登基称帝,此时朱高炽二十四岁。

  此后近两年的时间里,朱高炽夫妇始终留在北平,文武百官和一些藩王接连奏请朱棣早立太子,而朱棣的答复却是:长子朱高炽“智识未广,德业未进”(《明太宗实录》)。

image.png

  朱高炽是朱元璋册封的燕王世子,如果不能被册立为太子,处境将何其尴尬、难堪?朱高炽此时内心的郁闷、痛苦可想而知。

  张氏的命运、荣辱与丈夫紧密联系在一起,她的内心可能也备受煎熬。

  朱棣为何在立太子一事上犹豫不决呢?

  较而言,朱棣更喜欢第二子朱高煦,他有勇有谋,在靖难之役中多次在危急时刻及时出现,救朱棣脱险,朱棣深受感动,有一次竟然开出了空头支票,“勉之,世子多疾,如得天下,以若为嗣”(《国榷》)。

  在金忠、谢缙、黄淮、尹昌隆等人的反复劝谏下,朱棣终于下定决心册立朱高炽为太子。

  《明史·谢缙传》是这样记载的:“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

  意思是:谢缙对朱棣说:”皇长子(朱高炽)仁孝,天下归心”,朱棣听后不置可否,谢缙又磕头道:“好圣孙”,这是指明宣宗朱瞻基,朱棣听后终于点头答应。

  永乐二年,朱高炽被册立为皇太子,张氏被册封为皇太子妃。

  成为太子后,朱高炽的生活也并不轻松,朱高煦总是想方设法争夺储君之位,而朱棣似乎也有意放纵朱高煦,不断打压朱高炽。

  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数次诬陷、诋毁朱高炽,朱棣一怒之下,减少太中膳食,数次差点儿易储。

  而张氏谨守妇道,恭敬、谨慎、孝顺,尽心侍奉公婆,颇得朱棣和徐皇后的喜欢。

  很多大臣和徐皇后的支持下,朱高炽才最终保住了太子之位,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张氏的长子朱瞻基被朱棣册立为皇太孙,此时朱瞻基十三岁。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在北征回师途中病逝,不久太子朱高炽即位,册封皇太子妃张氏为皇后,此时朱高炽四十六岁,他小心翼翼地当了二十年太子。

  二、张皇后受丈夫宠爱吗?

  朱高炽登基后夜劳政务,为了能帮到丈夫,张皇后对中外政事都非常留意,“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后妃列传》)。

  这样看来,张皇后与丈夫相敬如宾,很幸福。

  如果单以生育子女数量论受宠程度,张皇后的受宠程度不亚于嫔妃,朱高炽共有十子七女,张皇后生了三子一女,与李贤妃相同,郭贵妃为朱高炽生了三个。

  张皇后生的第二个是朱高炽的第三子越王朱瞻墉,出生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朱高炽的第五子襄王朱瞻墡也是张皇后所生,出生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此外,朱高炽的嫡长女嘉兴公主出生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她是张皇后唯一的女儿。

  生下女儿后,张皇后在接下来的十六年里,再未生育子女,在此期间,李贤妃生了一个女儿,郭贵妃生了两个。

  朱高炽的第二子郑王朱瞻埈出生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生母是李贤妃;第四子蕲王朱瞻垠出生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生母也是李贤妃;第六子荆王朱瞻堈:出生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生母是张顺妃;第七子淮王朱瞻墺:出生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生母也是李贤妃。

  朱高炽的第八子滕王朱瞻垲出生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第九子梁王朱瞻垍出生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第十子卫王朱瞻埏出生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他们的生母都是郭贵妃。

  郭贵妃武定侯郭英的孙女,据说备受朱高炽宠爱。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朱高炽去世,有五位妃子殉葬,分别是:郭贵妃、王淑妃、王丽妃、黄充妃、谭顺妃,除了郭贵妃以外,其余四人均未生育子女。

  按当时规定,生育了子女的妃子不必殉葬,而静敬妃张氏是河间王张玉的孙女、英国公张辅的女儿,虽未生育子女,因为是勋旧之女也免于殉葬。

  郭贵妃既生育了三个,又是功臣之后,却殉葬,这是张皇后在报复情敌吗?

  三、朱瞻基侍母至孝

  朱瞻基登基后,尊张皇后为太后,凡军国大事都禀报自己的母亲,听张太后的裁决。当时海内安宁太平,朱瞻基侍奉母亲的生活起居,无论出门还是宴饮,朱瞻基都陪在母亲身边。各地进献的财物,即使是极微小的物品,朱瞻基也必然先呈送给母亲。宣宗侍母至孝,慈孝之名闻名于天下。

  宣德三年,张太后游览西苑,皇后皇妃在一旁服侍,朱瞻基亲自扶着母亲的车同登万岁山,奉酒拜寿,献诗颁德。

  宣德五年,张太后拜谒长陵、献陵,朱瞻基骑马持走在前面当向导,到达河桥时,又下马去扶母亲的车辇。

  京师附近的百姓都前来拜见,排列在道路两边,居住在长陵、献陵一带的男女老幼也都出来迎接。张太后回头对朱瞻基说:皇帝应牢牢记住,受到这样的拥戴,是因为能让百姓丰衣足食。

  回宫途中,路过农家,张太后召来年长的女性询问民间疾苦,并且恩赐钱币、宝钞。张太后把农家进献的蔬果、酒浆,赐给朱瞻基,说:这是农家风味。

  随行的大臣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到行宫谒见太后。

  后来,朱瞻基对杨士奇说:“太后谒陵回来后,说你们办事干练。太后说,张辅虽是武将,却深明大义,蹇义持重敦厚、小心谨慎,却优柔寡断。爱卿为人正直,直言不讳,先帝有时不太高兴,不过最后还是采纳你的建议,所以没做错事,有三件事,先帝后悔没听取你的看法。”

  张太后心地良,朱瞻基的第一位皇后胡祥,因为多病无子被废,张太后同情贤德的胡氏,经常让胡氏住在清宁宫,举办内廷朝宴时,也让胡氏位居孙皇后之上,孙皇后虽然心里不高兴却也毫无办法。

  为防止外戚干政,张太后严格约束家人,弟弟张升敦厚谨慎,但张太后不许他参与国事的商议,“弟升至淳谨,然不许预议国事”(《明史·后妃列传》)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朱瞻基去世,年仅三十八岁,当时太子朱祁镇只有九岁。

  四、与大臣齐心辅佐朱祁镇,禁止王振干政

  宫中出现流言,说襄王将被立为皇帝。张太后立即召集群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子说:“这是新天子”,边说边流泪。

  群臣齐呼万岁,流言不攻自破。朱祁镇即位后,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

  朱祁镇年幼,无法处理朝政,朱瞻基去世前留下遗诏,国家大事陛下告知皇太后,方可施行。“遵遗诏大事白皇太后行”(《明史》)。

  群臣请求张太后垂帘听政,太后说:“不能坏了祖宗规矩,暂时停止一切不紧急的事务”。

  张太后经常勉励朱祁镇用心学习,任股肱之臣,因此王振虽然受宠,但是太后在世后,王振始终不敢擅权。

  有一天,太后坐在便殿,朱祁镇向西站立,召英国公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尚书胡濙入见,太后对五位大臣说:诸位爱卿都是老臣,皇帝年幼,望你们同心协力,共同维护社稷安稳。

  然后,太后召杨溥上前说:“先帝感念爱卿忠诚,多次叹息,没想到今天还能见到爱卿。”杨溥感动落泪,太后流也下眼泪,身边的人都很悲伤。当初朱高炽为太子时,遭人诬陷,很多东宫官员死于锦衣卫诏狱,杨溥、黄淮被关押十年,数次濒临死亡。朱高炽时常在东宫挂念各位大臣,太后也对杨溥的遭遇心生同情,所以与杨溥说了这番话。然后,太后又对朱祁镇说:“这五位大臣,历任三朝,堪当重任,皇帝处理政务,应多与他们商议。”

  过了一会,太后宣王振进见,王振到后,跪在地上,太皇太后厉声问:你服侍皇帝不守规矩,理当赐死“。女官于是听命把刀放到王振的脖子上,王振连忙下跪为他求情,在场的大臣也纷纷下跪,向太后求情。太皇太后说:”皇帝年幼,哪里了解这类人自古多误国害民?现因皇帝和大臣都为你求情,暂且饶你一次,今后不可干预国事。“

  每隔几,太后必然派宦官去内阁,问正在哪些政事,内阁大臣据实上奏,如果王振擅自决断不交内阁商议,太后必会立即把王振召来严厉斥责。

  正七年十月,张太后病重,临终前,召杨士奇、杨溥入见,令宦官询问:国家还有哪些大事没办?

  杨士奇提出三件事:第一件事,应该为建文帝编修实录;第二件事,太宗(朱棣)曾下诏严禁收方孝孺等大臣的书籍,应解除禁令;还没来得及提第三件事,太后已经崩世。

  张太后留下遗诏,言辞恳切,勉励群臣辅佐皇帝施行仁政,与朱高炽合葬献陵。

  可能她受过丈夫冷落,可能她有缺点,但她始终在积极、乐观地生活,发光发亮,为明代的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幸福是一种感受,相信绝大多数时候,她是幸福的,她的孝顺得到了公婆的认可,她帮丈夫保住了太子之位,她有孝顺而卓越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