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与安禄山之间存在私情吗?二人有什么传闻?
杨玉环中国古时候四大之一,被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得到了无宠幸,整个杨氏家族也随之,令时人艳羡不已。安史之乱时,杨贵妃死于马嵬坡,她去世后,各种传闻层出不穷,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所谓“人红事多”,古今皆然。杨贵妃死后,关于他的各种传说层出不穷。如,传说她当时其实没有死,后来逃到了本等等。而流传最广的,当然就是桃色新闻了,说她曾经跟安禄山私通。《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进了秦可卿的卧室,就看见陈设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的木瓜”。太就是杨贵妃,“掷瓜伤”暗指“指爪伤”,用的就是杨贵妃和安禄山私通,戏弄时被抓伤的故事。
那么,杨贵妃和安禄山到底有没有私情呢?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带领十五万大军逼近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一部分大臣贵戚仓皇出逃,刚走到马嵬驿,禁军将士就发生了哗变,他们死了杨国忠,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这就是“马嵬之变”。
查证新旧《唐书》,并不能找到杨贵妃和安禄山私通的记载,也没有相关的暗示。《新唐书》中有说:玄宗宠信安禄山,让他和杨家诸姨结为兄弟。安禄山“母事妃”(拜杨贵妃为干娘),每次朝见天子,杨家人必定设宴招待。这里的“杨家人”应该不包括杨玉环,因为她早已是大唐的“皇家贵妃”,已经不是杨家之人。而设宴招待,也必然是在宫外进行。
记载杨安“艳闻”的,主要是《开元天宝遗事》、《杨太外传》、《禄山事迹》等稗官野史。这些作品里,对杨贵妃和安禄山的私通事件进行大肆渲染,说得活灵活现,让后人难辨伪。其中最有趣的就是“贵妃三洗禄儿”的故事,说杨玉环为干安禄山“洗三”。“洗三”是古时候的一个习俗,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三,便举行沐浴仪式,召集亲友为婴儿祝吉,也称“三朝洗儿”,意在“洗污免难、祈祥图吉”。杨玉环在禁宫里为她大二十几岁的安禄山“洗三”,让人啼笑皆非,很有喜剧感。
或许是这些传说的影响太大吧,司马光也把“贵妃洗禄儿”的事情记入了《资治通鉴》,说杨玉环用锦绣做成的大襁褓裹住安禄山,让宫女用彩轿抬起在宫中。唐玄宗还亲自去观看“洗儿”并予赏赐。又说“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
毫无疑问,《资治通鉴》的这一段记载来自于野史,司马光大概倾向于相信杨玉环与安禄山有私情,所以记录了下来。也有人认为,司马光这样记述是“别有用心”,他的目的是为了警示皇帝,他觉得“杨安丑闻”是一个难得的好材料,可以对帝王的“逸”起到警戒作用,故而把野史传说记入正史。
到了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进一步进行演绎,说安禄山进入宫廷后,和杨贵妃有了暧昧。杨国忠发觉后奏明玄宗,安禄山被逐出宫外,改封渔阳节度使,去镇守边关。安禄山离开后,杨贵妃夜思念,心生烦恼;而安禄山起兵也是“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
近代,蔡东藩在《唐史演义》里描写说:“禄山与贵妃鬼混一年有余,甚至将贵妃胸抓伤。贵妃因恐玄宗瞧破,遂作出一个诃子来,笼罩胸前。”这“诃子”是唐代贵妇中流行的一种无带内衣,相传就是杨玉环为掩饰所伤之而发明的。
总之,故事细节越传越多。但我们仔细想想,却实在难以信服。
首先,新旧《唐书》没有明确记载,这两部史书都是后人所撰,没有必要也不会“为尊者讳”。
其次,从情理上分析,这事发生的可能不大。安禄山是外官,是胡人,他觐见皇帝的次数是有限的,进入后宫的机会更不会很多。即使他认贵妃为母的事情是的,他拜见贵妃时也不可能没有宫女宦官在身边,而“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杨贵妃在宫里一直受到玄宗的专宠,俩人几乎“行同辇,止同室,宴专席,寝专房”,差不多形影不离,假使杨贵妃和安禄山有私通的想法,也是无机可乘的。
唐玄宗晚年虽然贪于享乐,不理朝政,但他并不昏聩糊涂。他的后宫并不是混乱不堪的,若说杨贵妃可以和安禄山通宵鬼混,又让唐玄宗毫不怀疑,也是没有可能的。
再则,杨贵妃会喜欢安禄山吗?从地位上来讲,杨贵妃虽然没有皇后之名,却有皇后之实,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她若向安禄山投怀送抱,是要冒着失去这一切的风险的,包括她整个家族所获得的地位。从个人吸引力的角度来看,安禄山不仅她大二十几岁,而且身体肥胖,容貌丑陋,言语粗鲁,杨贵妃又怎会瞧得上他?我们假设,即便老迈的唐玄宗无法满足正当盛年的杨贵妃,她需要找个“面首”,大概也不会选安禄山这样的。
再从安禄山的角度来看,他发动叛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新唐书》记载:“禄山反,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安禄山,是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而且公开指责杨贵妃和她几个姐姐的罪恶。如果二人有私情的话,他大约不会指责杨贵妃的罪恶吧,要知道皇帝的宠妃私通外臣,岂不是最大的罪恶,他指责杨贵妃,不就等于指责自己吗?
杨贵妃在死后会背上这样的恶名,我觉得,除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在作怪外,传的“红颜祸水”论是主要原因。
鲁迅说过:“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非常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阿Q正传》)“但向来男性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且介亭杂文·阿金》)
那么,“安史之乱”也是需要一只“替罪羊”的,杨贵妃当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她就承担了一切罪名和污名。这样,“马嵬之变”也就合情合理了,杨贵妃也就死不足惜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