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舍弃百家文学,只留下了儒家学说呢?

  汉武帝治时期,推行了‘罢黜百家,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自此以后,儒学的地位开始越来越高。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两千多年的皇帝们,他们大多采用了同样的政策。那么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用这个政策,会将除儒家之外的百家学问,尽皆舍弃,唯留下儒家学说呢?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汉武帝当时想要把民间的财富,都强制的集中到国家手里来,这样才有实力,能养军队,能养军队才能打匈奴。汉武帝当时本来就是处于分封制的时期,他还想保留住中央集权的地位,那么就必须要想办法来巩固好自己的地位,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全国的力量。

image.png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很多人还都是战国的老思想,他们就喜欢投奔各个国家的诸侯,然后跟诸侯王们说中央的不是,这样一来肯定是对自己不利的。而儒家思想是大一的思想,仁义政策和君臣的观念,都在当时非常的适用,所以也非常的适合来作为治手段。

  但是这里有一个要注意的点是,汉武帝提倡的这个儒术,是经过董仲舒演绎过之后的儒术。和孔子最初倡导的儒学,其实是有区别的。儒术不是固定的,是经过一代一代不同的时期慢慢的演变,慢慢的完。

  汉武帝当时所说的“罢黜百家,尊儒术”其实就是只尊敬儒术,当时汉武帝的治之下,只是推崇儒术的思想。但是在治理国家的时候,道家的思想也没有被摒弃,法家思想也被汉武帝各种的灵活运用,正被罢黜的其实只有纵横家而已,在民间得到在禁止的也只有法家和墨家。所以汉武帝号召的“尊儒术”更像是说给民众跟大臣们一种政策,一种口号。而其实的百家也并没有的被罢黜。

image.png

  那么当时汉武帝为什么如此的看好儒术呢?

  因为同样作为维护君主制度的一种手段来说,法家的手段就显得更为强势,用皇家绝对的权势来实行一些阴谋诡计,或者严刑峻法。这种办法显然是不能被大众所信服的。这样冷酷严峻的办法只能让民众怕你,畏惧你,但是却不能让民众从打心眼里对你服气。

  但是儒家显然就显得温和很多,就较柔和,因为儒家主行的是政为仁政,制为礼制,治为德治。这样的治思想和政策途径,显然更能被民众所接受,不单单是百姓,还有一些贵族世家们。毕竟你一说仁慈,大家都是好印象,你一说严苛,大家就都较冷漠了。

  所以如果汉室的治制度,是建立在儒家的思想之上,或者是包裹了一层仁政的外衣的话。三纲五常也就能被大家接收了,而帝国的治以及价值也变得更稳定了。

  “尊儒术”还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就是方便汉武帝可以垄断仕途。

  这个怎么说呢?在汉武帝治的时期,汉武帝曾经辞退了很多研究学习诸子百家的学士们,后来能保留下来的只有五经的学士。这个时候国家就开始大肆为这些仅剩下来的学士们,召集,然后设立学院,开始利用考核制度,来查看这些们的能力。

image.png

  有人说这样看起来太过于麻烦。其实在还没有科举制度的汉朝,用这样的办法其实非常的有用,因为人家后召集来这些们,影响最深的思想就是“效忠汉室”。忠心,一心为了国家。所以这样的当官,一些世家贵族们显然更为可。

  总的来说,汉武帝说是推崇法家只是因为法家更深得人心,但是其实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基本还是要有严明的法律,所以汉武帝其实玩的还是法家那一套,但是他好就好在,不想秦始皇那样摆在明面上来。

  他在自己运用严刑峻法来控制,垄断财阀,打击氏族的时候,给自己披上了“儒家”,“仁慈”,“仁政”,“德行”的外衣,就是即是自己制裁了什么,处罚了什么,都是披着这样的外衣去执行的。

  所以,其实汉武帝就是为了让大家好接受,然后自己其实玩的还是不变的一套,都是为了更好的治国而已。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