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兴盛的关键是什么?唐朝为什么会在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

  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安定,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唐朝为何能如此辉煌呢?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唐朝之所以能产生如此的辉煌,得益于其“四大柱石”的出现。但“四大柱石”既是有利因素,也是不利因素。

  如果治者通明贤达,则可以成为助力,如果治者没有利用好,则会成为绊脚石。

  一、四大柱石

  (一)科举制

  科举是通过参加一系列考试来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开始于隋朝,由隋文帝开始,发展到唐朝后,经过一系列的完,逐步形成了一套流程完备的科举录取制度。

  (二)租庸调制

  租:在男子成年后,一般是18周岁,可以向要求租田,一般是100亩田,在满60随后归还80亩田,剩余20亩归自己就所有,同时需要每年向缴税。

  庸:是义务服役,每年需要服役20天,若不想服役,需向缴纳绢。称为庸。

image.png

  (三)府兵制

  府兵制,是中国古时候的兵制之一。这个制度的优势之一是兵农合一。没有仗可打时,这些府兵平时就耕种土地,有战争时就要从军打仗。府兵不需要缴纳租庸调。

  (四)三省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书,尚书省负责决策和执行。三省制的出现抑制了相权。

  二、天才

  1、农业发展方面

  如何运作好这四大柱石,需要一位天才,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地可耕,有农可劳作,这样就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可以安居乐业。

  农忙时,忙于农业劳作,有战争时,投入战争。参加战争的人并且享有减免税赋的待遇。李世民带头节俭,例行节俭之风,并亲自带头、亲身示范。

  下令禁止各地上贡各种珍奇易宝、山珍海味。同时将工种原有的金银财宝全部砸碎,以示自己消除奢靡之风的决心。

  同时在农业上,他实行轻徭役、薄赋税,鼓励农业生产和劳作,恢复经济。使得经济在当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此外,他还针对当时的“武将”,提出了重视文化、重视文人的观点,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扭转这种风气,如:重视科举、祭拜孔子,

image.png

  2、朝政方面

  为了整顿吏风,对贪污分子严惩不贷,只要被抓到,立马就地处罚。毫不手软。通过实行这一系列的举措,有力的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和风气的好转。

  但是这些治者对民间疾苦不管不顾,置百姓于水生火热之中,这就对于一些地方军阀,看到有可乘之机。

  李世民看到了这些人间疾苦,在上台后,积极改革,赢取民生,获得了百姓的认可。改了民众的生活条件。

  总之,李世民的民本思想,当时有人提出用卖地的方式充盈国库,被李世民断然拒绝,他提出利在于民,我作为治者,要钱何用。

  他认为民众的利益就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民众手里有了钱、生活富裕了,国家自然而然就富裕,所谓的民富国强。李世民的思想可以说是在现在看来都非常有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三、安史之乱

  读懂安史之乱,是我们能读懂唐朝的关键。至“开元盛世”后,唐朝当时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将近1亿,但此时四大柱石的积极作用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租庸调制的推行,成了治阶级贪污受贿的手段和方法,民众苦不堪言;科举制也已发生变化。已变为各方势力相互争夺的权益机构,三省制之间互相勾结,狼狈为。

  “安史之乱”是唐朝有胜转衰的一步,从此唐朝开始一蹶不振,一路下坡。百年帝国从此一去不返。往的繁华,终成为一场记忆。

image.png

  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和痛苦,成为了唐朝人心中永远的痛。安史之乱历经了七年多,虽然最后得以平定。

  但这七年时间,对中国的、经济、的影响是深刻和久远的。虽然从表面上看安史之乱是治者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但最根本的还是唐朝中央与地方藩镇割据势力之间的较量。

  虽然一定程度上,藩镇割据势力利用人们对唐王朝的不满情绪,但丝毫不能改变反叛的性质。同时由于他们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残行为。也留给人民永远的痛。

  制度是支撑国家运行的支柱和基础,也是国家和得以继续和维持的关键,制度一旦开始有现象发生,那就像一座基础不牢固的大厦,随时都有倾塌的危险。

  综上所述,”四大柱石”既是有利因素,如果治者通明贤达,则可以成为助力,如果治者没有利用好,则会成为绊脚石。

  一个王朝的兴盛和衰败,固然与这个王朝的制度建设密不可分,但一个贤明的君王,一个得力的支持者,也是这个王朝得以兴盛的关键。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