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有那么多的“断袖”?
在中国,同性恋的历史也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华夏始祖黄帝。清代学者纪晓岚在《阅微堂笔记》卷十二中说:ldquo;杂说称娈童始黄帝。rdquo;中国古代对同性恋有许多称谓,例如ldquo;分桃rdquo;(也称为ldquo;余桃rdquo;,出自卫灵公和他的男宠弥子瑕)、ldquo;断袖rdquo;(出自汉哀帝和他的男宠董贤)、ldquo;安陵rdquo;(出自楚共王和男宠安陵君)、ldquo;龙阳rdquo;(出自魏王和男宠龙阳君)等。
汉代以前ldquo;狎昵娈童rdquo;仅为君王贵族的特殊癖好,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此风渐渐普及于士大夫及民众,并且多有歌咏之词。至唐朝与五代期间,男色之风渐衰,但至宋朝又兴盛起来,男子公然为,聚集于风月作坊,招揽生意。元代男色之风又衰,到明清时期又复盛,尤其是清代,此风更是甚嚣尘上。
那么,清代为何多同性恋呢?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清代盛行ldquo;私寓rdquo;制度,官吏富商蓄养相公成风。这些大户人家买来眉清目秀的小男孩供主人赏玩,称ldquo;男风rdquo;,小孩被称为ldquo;相公rdquo;或ldquo;象姑rdquo;。这种ldquo;私寓rdquo;制度,直到清末民初,才有伶人出面倡议而被废止。
清初诗词大家陈维崧与优伶徐紫云的同性恋不仅不是秘密,而且路人皆知。陈维崧的《贺新郎?云郎合卺为赋此词》是同性恋文学史上最具文彩的一首词:ldquo;六年孤馆相偎傍。最难忘,红蕤枕畔,泪花轻飏。了尔一生花烛事,宛转妇随夫唱。只我罗衾寒似铁,拥桃笙难得纱窗亮。休为我,再惆怅。rdquo;
故宫博物院里有一本《板桥自叙》,其中郑板桥就提到了自己有ldquo;断袖之癖rdquo;,说自己ldquo;酷嗜山水,又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hellip;hellip;rdquo;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指的就是同性恋。《墨林今话》的作者蒋宝龄也说他ldquo;不废声色,所得润笔钱随手辄尽rdquo;。郑板桥一生养过多个男宠,其做官的俸禄与卖画所得的钱,有许多是花在此事上了。郑板桥也曾不无伤感地坦陈ldquo;自知老且丑,此辈利吾金而来耳rdquo;。
清代着名诗人袁枚年近七旬时还收了年青貌美的男秀才刘霞裳做学生,师徒偕游,双宿双飞,一派名士风流。《随园轶事》对袁枚的龙阳之好有载:ldquo;先生好男色,如桂官、华官、曹玉田辈,不一而足。而有名金凤者,其最爱也,先生出门必与凤俱。rdquo;
毕秋帆是清代着名才子,也是个同性恋者,他一直把妻妾冷落一旁,而在他左右朝夕侍奉的则是他落魄时所结交的伶官李桂官。清代赵翼的《檐曝杂记》云:ldquo;宝和班有李桂官,娇俏可喜,毕秋帆舍人狎之,得修撰,故李有lsquo;状元夫人rsquo;之目,余识之,故不俗,不徒以色艺称之。rdquo;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也说,毕秋帆本好龙阳,他任陕西巡抚时,幕中宾客也大半是同性恋者。毕秋帆的同性恋在清代十分出名,以致清代描写男同性恋的着名小说《品花宝鉴》的主人公田春航以他为原型。
在太平天国当中,诸王颇好男风。尤其是东王杨秀清很喜欢这一口,他的宠嬖有侯裕宽、侯谦芳等。他曾经阉割幼童以供使役,选择其中姿容秀丽者傅粉裹足,着绣花衣,号为男妾。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