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突破?

  西汉,刘邦赢得楚汉之争后建立的大一王朝,上承秦朝,共历12帝,享国210年。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西汉时期,随着经济、、文化以及战争的发展,战略指挥思想进一步走向成熟,并且涌现岀很多超越前人的创新之举。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一开始处于劣势地位,楚强而汉弱。他采取以智取胜的指导思想,除按照张良的献策,收揽民心,分化对方,争取同盟,孤立项羽,并尽可能在军事、、经济、地理、外交、人才等各个方面调动一切于己有利的因素,为自己营造全局的优势之外,还注意根据不同的战争形势,灵活地调整作战指导方针。

  如在鸿门宴后,面对项羽咄咄逼人的势态,他回避楚军锋芒,移师巴蜀、汉中,着力营造战争基地,以待时机。齐、燕、赵起兵反楚后,抓住项羽、章邯的弱点,还定三秦,再乘楚军主力陷于各地无法脱身之机,由函谷关出陕东进,联合众诸侯军攻占彭城。彭城兵败后,又及时总结教训,改取持久防御对付项羽的速决,并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各种力量,开辟多种战场来打击、消耗、疲惫楚军。

  刘邦自己坐镇正面战场,主要任务是防御;英布在南方战场,主要任务是牵制;韩信在北方战场,主要任务是进攻。彭越在敌后战场,主要任务是干扰。陈平指导的间谍谋略战场,主要任务是瓦解楚军的领导集团。由于多种战场、多种手段、多种力量的互相配合,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

image.png

  鸿沟和议后,强弱彻底易势,则不失时机地全力发动追击,终于全歼楚军,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此战充分显示了刘邦在战略谋划与指挥上的优异才能,特别是其多种战场、多种手段、多种力量互相配合的指导思想,更是我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

  在削平诸侯王的战争中,西汉王朝又根据不同的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战略指导方针。异姓诸侯王虽然手握重兵,但彼此分立,互不联络,且多怀自危之心,随时准备反叛朝廷,刘邦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或以权术诈谋计除,或以强大武力讨平,逐个加以铲除。

  同姓诸侯王则是在汉景帝采取削藩政策之时,联合举兵叛乱的,并釆取分进合击的方针,使汉军处于遭受夹击的不利态势。汉景帝只能以武力加以还击,并选择吴、楚作为主要的打击目标,首先以主力进攻昊、楚,另以一部兵力钳制齐、赵。由于吴王刘湧是策动叛乱的主谋,吴、楚联军又是叛军的主力所在,汉军按照景帝的这个战略决策,先集中兵力击溃吴、楚,便赢得了全局的胜利,最后终于将这场叛乱平息下去。

  汉武帝反击匈奴、开拓边疆的战争,不仅改变秦始皇对边疆的南攻北守为全面岀击,而且在指导思想上更有很多创新之举。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和中原各诸侯国都已先后建立了骑兵,但到西汉王朝建立之时,尚无中原骑兵深入北方荒漠原机动作战的记录。

image.png

  西汉前期,由于国力有限,加上骑兵数量不多,而步、车兵又难与匈奴骑兵相抗衡,对匈奴的南下只能采取防御的战略。所以,西汉初期的将领都缺乏运用骑兵在荒漠原地区进行大规模机动作战的经验,每次开塞出击,大多是无功而返,甚至损兵折将。

  汉武帝即位后,借助完备的马政制度,大力扩充骑兵队伍,组建大规模的骑兵集团,并通过元光六年的关市诱敌奇袭战,试验骑兵集团进入荒漠原机动作战的能力。此战的总体效果虽然不很理想,但年轻将领卫青率万骑深入到匈奴的龙城之地,歼敌700,获胜而归,首开汉军运用大兵团远程奔袭的成功记录。

  此后,汉武帝对匈奴改取进攻战略,提拔卫青、霍去病等年轻将领,率骑兵大兵团,对匈奴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击战。

  这些年轻将领勇于实践,于学习。他们依熟悉边情的和匈奴人,解决了骑兵进入荒漠原的向导和粮、饮水的问题,果敢地深入匈奴境内,渡漠作战,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使用大规模骑兵集团机动作战的战略思想,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客观形势,实行不同的作战方针。

  河南之战,乘势力强大的匈奴左部逞威于东北边境,采取胡骑东进、汉骑酉击的方针,避实就虚,从正面突破河南,攻击防御薄弱的白羊、楼烦二王,一举夺占河南地。漠南之战,利用匈奴右翼暴露的弱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主动出击漠南的右贤王。

  河西之战,根据匈奴主力北徙、一时难以实施有效进攻的新情况,采取牵制强敌、打击弱敌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力量较弱的河西匈奴军。漠北之战,则利用匈奴单于的轻敌麻痹,因势利导,兵分两路,大胆深入匈奴腹地,寻歼匈奴主力,予匈奴以沉重的打击,迫使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廷。

  与此同时,随着造船业的进步,舟师规模的扩大,汉武帝还多次向江南地区大规模进军,救援遭受闽越进攻的东瓯,平定南越与闽越叛乱,并岀兵,讨伐起兵叛汉的卫满政权。在这些战争中,杨仆、韩说、路博德等将领分别率步兵、舟师,由陆路、水路或海上多路并进,予叛军以沉重打击。又进一步发展了多兵种大集团互相配合、水陆或海陆协同作战的战争指导艺术。

image.png

  在新末农民战争中,绿林、赤眉和河北一带农民军,继承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的传,采取流动作战的形式。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以走制敌,使强大集中的王莽军队顾此失彼,陷于被动而遭到疲惫、消耗和打击。

  在经过长达6年的分散战斗之后,绿林军与反莽豪强地主武装实现联合,一批文化水平、识见、斗争经验和军事才能较高的豪强地主与刘氏皇族成员加入到农民军的战斗行列,不但大大提高了农民军的号召力,而且推动农民军提岀推翻王莽的目标,建立自己的政权,将反莽斗争迅速地推向高潮。

  结语

  农民军的作战形式,也具备了阵地战、运动战和攻坚战的初始形态。他们以敢于打大仗、硬仗、恶仗的积极态势,选择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对莽军发动强大的攻势,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进而夺取推翻王莽治的胜利。这种初始的阵地战、运动战和攻坚战,和秦末农民战争一样,为后世人民群众反抗封建治提供了重要的武装斗争形势。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