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魏设置五座都城,背后原因是什么?

  三国曹魏设置五座都城,背后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历史上,很多王朝出于对、军事、经济上的多种考量,除了首都之外,还会选择一些重要城市设为都城,从而发挥其区域中心及战略要地的作用。如秦国时期就有旧都雍城和新都咸阳;东汉王朝则设置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明朝时则设置北都北京、中都凤阳、南都南京三座都城等等。

  然而,三国时期的曹魏却算是其中的一个“异数”,其疆域不过是北方的半壁江山,却破天荒的设置了五座都城,对此《三国志》记载“(魏)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其都城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很多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大一王朝。

image.png

  首都洛阳:自命为东汉王朝的“正继承者”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其建都历史可以追溯到东周平王东迁时期,同时也是东汉王朝的首都。尽管在汉末军阀混战中遭到严重从而导致后来汉献帝移都许昌(当然更多的是被曹所“胁迫”),但作为东汉王朝的首都,其正性和权威性是毋容置疑的。

  曹就一直在重建修复洛阳城,在其执政后期更是长期居住在洛阳,其心思和用意不言而喻。而到了曹丕上台之后,更是在洛阳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当然是无奈之举)。以此作为曹魏王朝的首都,其实也是向天下证明自己才是东汉王朝正儿八经的正继承者(当然吴蜀两国不会这么认为)。

  除了上的考量,洛阳在地理上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略的。洛阳周边既有黄河天险,又有太行山、伏牛山、嵩山等群山环绕,可谓是“山川都会”。更兼有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建都于此本身就有“中天下而立”的磅礴气势。

image.png

  西都长安:威慑蜀汉的桥头堡

  长安在东汉时期一直作为陪都存在,汉末时期也遭到战争,而且一直也未得到很好的修复,所以导致在当时的地位不如洛阳,然而长安毕竟是古都,好歹是“瘦死的骆驼马大”。

  除此之外更起到军事重镇的作用。长面不远,隔秦岭天险相对就是蜀汉政权控制的汉中地区(而蜀汉多次北伐也是以夺取长安为战略目的),而长安西面,则是羌族等游牧民族聚集区。也因如此,曹魏一直在长安地区集结重兵集团把守,而坐镇于此的也都是曹、司马懿、郭淮等帝国宗室或重臣大佬。

  可见长安这座西都,对于曹魏来说,军事上的意义更为重要,堪称是曹魏西部国防前线的桥头堡。

  南都许昌: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同在河南省的许昌距离洛阳不到200公里,在如此“近在咫尺”的距离又设置一个陪都,在史上并不多见。曹当年将汉献帝迁居于此,从而开始了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生涯,可以说是其开创霸业的起点,对于曹魏来说意义非凡。

  但实际上许昌由于汉献帝的存在逐渐成为了“拥汉反曹”方的“根据地”(当然还是在曹一方的严密控制之下,翻不起太大的浪花),曹后来其实更多的时间居住在邺城和洛阳。

  可以说,将许昌作为陪都,除了巩卫洛阳以外,更多的是看重其在和历史上的象征意义。

  北都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曹魏政权的“大本营”

  邺城尽管名气可能不如长安和洛阳,但也是历史悠久的古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在此建都,不过并没有大一王朝)。

  曹在击败袁绍之后就开始经营邺城,后来曹被汉献帝“封为”魏公乃至魏王之后,邺城就成为了曹的王城,曹更是大兴土木,兴建了著名的铜雀台等建筑,曹魏宗庙也兴建于此。可以说,邺城对于曹魏来说,才是正属于自己的“大本营”,建都自然不在话下。

  除此之外,邺城地处黄河北岸,在此设都,也可以威慑北方匈奴、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巩固北部边境。

  东都谯城(今安徽省亳州市):曹氏宗族的“龙兴之地”

  将家乡故里作为都城,堪称不少豪杰枭雄的“一贯作”。“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在灭秦之后定都家乡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并扬言“富贵不归乡里,如衣绣夜行,谁人知者”;明太祖朱元璋也将家乡凤阳作为明帝国的中都,并发动数十万人大兴土木(终因耗费巨大而半途而废)。作为曹氏宗族(包括夏侯氏)的“龙兴之地”,在此建都自然也没有太多意外之处。而曹去世之后也是安葬在谯城的,可算是叶落归根了。

  除此以外,地处淮河流域的谯城往南就是东吴政权的控制地盘,曹魏南下对吴作战时候,谯城还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在此建都,也起到了巩固南部前线的作用。

  综上所述,曹魏这个时期的“半一”政权,之所以设置了五座都城。

  首先是方面的考量,要向天下“展示”其从故乡起兵到一北方的艰辛历程和丰硕成果,并树立其“代汉而立”的正性和合法性。

  其次更是军事方面的原因,曹魏虽然在三国时期地盘最为广阔、实力最为强大,但也往往成为众矢之的,无论是吴蜀两国结成的“坚不可摧”的同盟战线(当然更不乏大打出手的时候),还是西面北面勇猛彪悍的游牧民族,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可以说是长期处于多线作战、疲于奔命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曹魏政权与其说是设置多个首都加陪都,倒不如说也是同时构建了多个军事基地和战略要塞,以便达到利于战事、便于用兵的目的。

  而从后来的实际效果来看,曹魏的“五都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曹魏在军事上的优势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并为西晋最后消灭吴蜀、一天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曹魏施行的“五都制”在后的历史上不止一次的被后世王朝政权效仿采用(也有说法认为春秋齐国最早创立了“五都制”)。
唐朝在唐肃宗时期也曾施行过“五都制”(主要由于当时“安史之乱”的战乱特殊时期所致)。辽朝、金朝等也都施行“五都制”(巧合的是,辽金与曹魏一样也未完成大一)。而渤海、新罗等国,也都曾不约而同的施行过“五都制”(当然地盘更小了,只能算是“微缩版本”)。从中也可看出“五都制”对于历史文化的深远重要影响。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