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非常的有才干,为什么却做了很多蠢事呢?
孙权少有权谋,使得江东仅历三世就建立王霸之基。曹当年更是用“生子当如孙仲谋”来评价这位奇才。
可以说他是三国中间最不容易的一个君主,所面临的困难远曹和刘备要大,能够守住半壁江山已充分证明他的能力,当然,他的很多选择都是不得已为之,都是根据形势必须做出的选择,谈不上是昏君。
相较而言,江东实力不及曹魏,名分不及蜀汉,但还是以一己之力将江东基业发扬光大,这是昏君所为?早年赤壁之战时力排众议,连刘抗曹,奠定三分基业。夷陵之战时重用名将陆逊,抵抗了蜀国倾国之军。可以早年说他为明君当之无愧,而晚年来说,也并不算昏君,我们来分析孙权晚年所处的困境就可得知一二:面对强大外患,吴蜀两国并不是传说中那么亲密无间,特别是害关羽之后以及和蜀国屡次争夺荆州
害关羽之后,吴蜀交恶,蜀国倾国之力伐吴,谓之夷陵之战,此战虽然胜利,但也是惨胜,而且当时不光是来自蜀国方面的压力,还有曹魏的压力,因为了对抗刘备的雷霆之怒,夷陵之战时,吴国也是以倾国之兵力与之对抗,反观吴国内部空虚,曹魏弱顺江南下,孙权当若何?
吴国内部门阀,朱张陆顾盘踞江东
相于蜀汉和曹魏,门阀士族在吴国境内更加根深蒂固,加上孙权年幼继承父兄之基业,内部多有不服。孙权打个合肥,张辽满宠各种不给他面子,这不是为难孙权吗?整天搞公费旅游怎么树立权威?甚至有一次组织作战,朱桓因为和全琮有矛盾就直接擅自撤退了,孙权对此只能打哈哈,估计孙权内心已经崩溃了。而更恐怖的是孙吴还有个制度叫私兵制,让世家大族拥有私有部曲,这下更是惹不起了,敢抢蛋糕?直接叛乱。再就是东吴内部的宗族矛盾
如孙静一系和孙权一系就是两个的利益集团,还有外戚势力又是自成一派。
孙权和他们的关系就好像,有利益交集的地方,也有利益矛盾的地方。所以在无法得到自家宗族的全力支援下,即使孙权提拔自己的亲信也很难战胜强大的江东士族,光是搞制衡孙权就很费劲了。
何况还要安排兄长旧部
除了自身宗族问题外,孙权还有孙策旧部要处理,特别是张昭虞翻这样喜欢打孙权的脸的人,孙权非常不爽。所以孙权联合宗族和江东大族第一个搞垮的就是孙策旧部集团,该冷落的冷落(张昭),该放逐的放逐(虞翻),该夺取部曲的就夺取部曲(程普、黄盖),还有秋后算账的(周瑜和韩当)。而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双方都有责任,孙权刻薄寡恩自然不用多言。而孙策旧部也是仗着自己是功臣老臣往往耍大牌,如南郡之战周瑜程普互撕,夷陵之战诸将不服陆逊,中央张昭虞翻更是出了名的吊炸天。
作为一个领导,孙权需要权威、也需要面子,所以孙权逐渐把孙策旧部给清理了。
可是抢了孙策旧部的蛋糕后,获利的不只是孙权,江东大族,宗室势力也获利了。
因此孙权曾叹息道:“#39;#39;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一人立者,安得不乱?#39;#39;尽管如此,孙权还是对这些还是有一个有效处置,所以孙权晚年,吴国内部不光没有太大问题,相反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首先夷陵之战后,任用鲁肃为大都督,极力缓和与蜀国的矛盾。之后共连一线,对抗实力强大的曹魏,终孙权后半生再没有和蜀国交恶,即使收复荆州也没有彻底两国邦交。其次玩的一手好制衡,来维持和宗族、士族微妙的平衡。而代表事件就是他晚年广遭诟病的立储。
当太子孙登死后,孙权就又想出一个办法,一方面立孙和为太子,一方面宠爱鲁王孙覇。孙权的用心自然在于以从龙之臣为诱饵,希望让江东士族,然后开始内耗,而自己坐山观虎斗。
另外孙和做太子的时候和陆逊等江东大族走的太近,让孙权不放心自己死后,孙和会成为世家大族的傀儡,也有这方面考虑。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有,如西魏宇文泰临死前,就因为担忧长子宇文毓会被外戚孤信牵扯,宁愿把位置传给次子宇文觉。而因为孙权奠定的这些基础,吴国也是三国中最后亡的一国。他的一生,无愧大帝之称。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