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唯没有去秦国吗?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唯没有秦国吗?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已是高龄的孔子离开了自己的故乡鲁国,前往卫国,并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四年的对列国的quot;考察quot;。孔子带领他的,先后到达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家,面见一些国家的国君,抒发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有些读者朋友们有这样的疑惑:quot;为什么周游列国十四年的孔子,唯没有去秦国呢?quot;

  1、

  夸大其词,望文生义

  可能从quot;列国quot;这两个字,有些读者朋友认为孔子把东周时所有国家跑遍了,而因为秦国和《孔子历史地图集》内没有记载孔子去过秦国,因此会脑补成quot;因为秦国是蛮夷小国,重视礼乐制度的孔子不屑于前往,所以孔子没有动身前往秦国。quot;

image.png

  但事实不是这样的,首先,作为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孔夫子是很喜欢quot;教诲quot;学生的,从他倡导quot;有教无类quot;、创办私学、广收学生就可以看出,他是很喜欢当quot;老师quot;的,因此没有去秦国并不是因为鄙视秦人,也不是视他们为quot;蛮夷quot;而不想传化他们。其二,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中孔子与周游列国的路线可以看出,他的考察范围主要是鲁国附近的国家,而且大部分是小国,quot;周游列国quot;说得有些夸张,因为孔子与其并没有去往所有的诸侯国,也没有quot;唯quot;秦国没去,如晋国,孔子也只是望河生叹:quot;

  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

  quot;却连黄河也没有渡过。

image.png

  孔子的人生轨迹,数字是年龄

  2、

  西陲多战,道阻且长

  秦国发迹于西陲,自立国以来,这个国家便一直处于战事之中。秦庄公时,大破西戎,得封祖地;秦襄公时,襄公护送周平王迁都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秦始建国;秦文公时,

  quot;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quot;

  ,秦人正掌握自己的土地;秦宣公时,秦国制定东出之策,高速发展的秦国遇到了同样有逐鹿中原之志的宿敌晋国,双方磕磕碰碰又是百年战事,可以说这个自西陲而起的国家,从来没有安分过,而是一直在

  quot;修我戈矛,与子同袍。quot;

  孔子周游列国之际,秦国正是秦惠公为国君,此时的秦国国势并不好,一方面秦穆公开创的霸业局面已经不复存在,秦国发展受晋国阻挠,另一方面天下也不太平,这段时间战事频发不说,很多国家都面临着政局不稳的问题,很多卿大夫掌握实权,很多国家政令瘫痪,其中秦东出之门户晋国就是典例,朝中六卿权力膨胀,互相诘难。孔子也不是没有动前往秦国的念头,但中途还是放弃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路程太长了,孔子等人哪怕走在鲁国周边的国家都能遭遇不测,不是被恶意囚禁,就是缺粮挨饿,更别说前往远在千里之外的秦国,这条路上是何等凶险,都是未知数。

  3、

  为政以德,不符霸业

  孔子周游列国,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其实他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能在一国之君的赏识重用下,展现自己的抱负,让自己理想中的quot;大同quot;重新取代乱世。但孔子提出的quot;礼quot;quot;仁quot;都过于超前了,也不符合当时兼并战争的背景,因此孔子处处碰壁,到的很多国家都只是quot;敬而不用quot;,心灰意冷的孔子最后还是回到了鲁国,潜心致力于教育事业。

  而在这段时期,最受列国欢迎的是法家思想,通过国家推行变法,能够迅速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还能转移国内矛盾。毕竟这段时间内,各国不断发动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国君剥夺旧贵族权势,这些都离不开法家思想的支持,战国初期的魏国、后期的秦国,都是变法成功的典例。而孔子与其倡导的quot;仁quot;、quot;仁政quot;、quot;为政以德quot;等思想,与国君们崇尚的霸道、王道不符。所以就算孔子最后的到了秦国,相也会被奉为座上宾,但绝不重用吧。

  孔子不仅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同时他也可以位列最伟大的家之一。春秋战国的乱世之争让孔子与他所主张的quot;仁政quot;、quot;德政quot;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他主持鲁国国政期间,鲁国大治,国力得到加强的同时,就连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原本孔子周游列国时要去往晋国,却因为楚国忌惮有了孔子后晋国会重拾霸业,因此暗中阻挠。最终孔子回到鲁国潜心教学,再不出仕。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