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杞国的爵位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多次迁都?

  春秋,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但是,让人们印象深刻的,还是以齐国、晋国、楚国、秦国、宋国、郑国等大国为主,至于相对弱小的诸侯国,很多人可能没有什么印象,需要借助于一些成语典故才能回想起来。如虢国这个诸侯国,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但是,提到晋献公的假道伐虢,不少朋友还是略有耳闻的。

  同样的,就本文所要说的杞国,其之所以被人们认识,也和杞人忧天这一成语典故存在直接的关系。杞人忧天,意思是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出自《列子·天瑞》。这里面的杞人,就是指春秋时期的杞国人。在历史上,因为相对弱小,杞国多次迁都,这很可能是杞人过于忧虑的重要原因。

  一

  首先,杞国(约前2000年—前445年),是中国古时候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延绵1500多年,国君为姒姓,大禹的直系后裔。相对于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如齐国、鲁国、郑国、晋国、秦国、楚国等,杞国的延续时间可谓非常悠久。在夏朝时期,杞国就已存在,与同为姒姓封国的缯国为邻,国君皆为大禹后裔。也即大禹治水后,不仅建立了夏朝,其后人也被分封为诸侯国,这和西周的情况较类似。

  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不仅分封姜子牙等功臣建立诸侯国,也将周王室的众多成员分封到各个地方,以此来拱卫周朝。根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之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杞国(今河南杞县一带)。

  二

image.png

  当然,对于杞国来说,其在夏朝和商朝时期的事迹,几乎没有什么史料记载。周武王灭亡商朝后,寻找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东楼公,便将他封到杞地,延续杞国国,主管对夏朝君主的祭祀。在西周初期,杞国的爵位为公爵,也即和商朝后裔建立的诸侯国——宋国一样。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下,公爵诸侯国地位自然是最高的了。

  不过,到了春秋时期,杞国的爵位由公爵降为伯爵。除了爵位上的下降,杞国在春秋时期可谓举步维艰。公元前647年,由于宋国等诸侯国的进攻,杞国向东迁徙。杞成公在位时期,将杞国迁到缘陵(今山东昌乐县附近)。也即原来分封在河南省杞县一带的杞国,一路向东,来到了今山东省昌乐县附近。

  三

  当然,这场痛苦的旅行没有就此结束。面对齐国、鲁国等大国的压力,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再把杞国迁到淳于(今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杞城村)。值得注意的是,在春秋时期,不仅杞国经常迁移,就许国、蔡国等小国,也曾为了延续而多次迁都。也即这些小国,本来分封的地盘还是较富饶的,但是,越是富饶的地方,自然会遭到周边大国的觊觎,于是,既然无法坚守,杞国等诸侯国,只能到处流浪了。

  公元前572年鲁国正卿季文子做媒,将杞桓公之女杞女嫁春秋霸主晋悼公姬周为夫人。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杞国和晋国这一大国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晋国和楚国争霸时,杞国自然倒向了晋国,虽然这等于寻找到晋国这一山,不过,这也意味着其得罪了楚国。

image.png

  四

  最后,公元前506年,杞悼公去世,其子杞隐公即位。但仅过数月,杞隐公就遭其弟杞釐公弑。自此之后,杞国陷入到内乱中。而这,也为其灭亡埋下了伏笔。到了公元前445年,趁着魏赵韩三家忙于瓜分晋国的时候,楚国君主楚惠王派兵攻打杞国。对于弱小的杞国,因为没有晋国的援助,自然被楚国轻松消灭了。至于杞简公,则成为杞国末代君主,自夏朝到战国初期,杞国延续了1500年之久。

  在杞国灭亡后,《列子·天瑞》中所说的杞人忧天的故事,就发生在杞国。该成语虽说往往用来形容庸人自扰的无谓担忧,但是,在笔者看来,这和杞国经历太多磨难而造成的国人忧患意识有关。也即在春秋战国时期,杞国在周边大国的夹缝下苦苦生存,长期的颠沛流离之下,促使杞国人形成了更为敏锐的忧患意识。也即杞人忧天,正如同空穴来风一样,其背后是存在深刻原因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