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后宫佳丽三千 侍寝的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
对清代侍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代皇帝“召妃侍寝”到底是什么样的?具体流程是怎样进行的?
在封建王朝时代,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治者和最高决策者,他所享有的特殊权益自然是常人所望尘莫及的。举个最明显的例子,由于皇室血脉的传承需要,皇帝所拥有的妻妾数量之多也是令大多数人垂涎三尺而渴望不可及的,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指的便是这个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在个别朝代皇帝所享有的妻妾数量是远远超过于“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如据史料《礼记》对于周代后妃制度的记载如下:
古者天子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位世妇、八十一位御妻。
从以上这段史料可见,周代皇帝所拥有的各种级别的妻妾数量加在一起是有126位之多。
历史迈入清代以后,得益于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后妃制度也就愈加完,在数量和出身方面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据相关史料记载: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清史稿·后妃传》
由此可见,相较于前几个朝代,清代帝王所拥有的妻妾数量虽有所减少,但总体而言还是相当庞大的一个群体。
看到这里也许有部分读者会问,在嫔妃数量如此众多的情况下,清代皇帝“召妃侍寝”的具体流程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呢?
一、“翻牌子”
与朝代不同的是,清代时期皇帝与后妃们是相互分居的,皇帝一般居住在养心殿或乾清宫,而后妃们则住在后宫。因此,倘若皇帝想要哪个妃子前来侍寝则需要提前“宣诏”吩咐下去,由敬事房专门的引来。
至于皇帝是怎样“宣诏”的,这一流程在清代以前向来属于宫中禁秘,一般人是无法得知的,直至清代中后期,由于传观念的转变以及种种因素的影响使人们能够从部分弥留的宫廷秘史当中略知一二。
据相关史料记载,清代皇帝“召妃侍寝”的具体流程如下:
每晚膳过后,由在皇帝面前呈上一盘宽寸许、长不及尺的绿头签,为了便于分别,每个签上都工工整整地书写了一位嫔妃的姓名、封号以及入宫年限。若皇帝当晚无意召妃侍寝,则曰:“去”,需立马捧盘而退;若皇帝当晚有意召见哪位妃嫔,则将写了这位妃嫔信息的绿头签翻过来,背面朝上。这一整个流程也被称之为“翻牌子”“翻牌子”过后,也就意味着皇帝选中了某位妃子,在此之后,直至妃子进入皇帝的寝宫都是由敬事房的全权负责的。皇帝进帐之后,敬事房背着被“钦点”的妃嫔(仅身裹一件大氅)在皇帝的允诺下进入寝宫,由龙床床尾钻入被子。在皇帝行事期间,一般情况下任何人不许踏进寝宫半步,门外有专门的侍卫把守且敬事房总管静候于窗外。时间一长,便会以一种怪腔唱道:“是时候了”,若无任何动静,稍停,再唱一声,如此循环三次,妃嫔则必须被抬走。据《宫女谈往录》介绍,所唱的其实不单单是“是时候了”这一句,而是自太祖时传下来的祖宗成法,意在劝诫皇帝切勿贪欢。妃嫔下去后,敬事房会问上一句皇帝“留不留”,若不留,则意味着此次有幸被传召侍寝的妃嫔无缘产子;若留,则会命人在《内起居注》中记录下来,以便来取证。
二、皇帝在“召妃侍寝”的过程中是否有绝对的选择权?
作为一国之君,其权力之大自然不用多说,那么,这是否也就意味着皇帝在“召妃侍寝”过程中能够拥有绝对的选择权?
其实并不然。以唐代为例,皇帝召妃侍寝是按照月圆月缺来制定的,所谓“月圆月缺”具体指的便是,从初一到十五由级别低向级别高的妃子轮流侍寝,十六到月底则反过来再轮流一遍。之所以如此,在笔者看来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后宫秩序的稳定,也即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知道的要做到“雨露均沾”。
到了清代以后,由于最高治者权力的进一步集中,因此在“后妃侍寝”方面皇帝也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此举并不意味着皇帝掌握绝对的选择权,如清代皇帝是不允许连续多次召同一位妃嫔侍寝的。
总而言之,在“召妃侍寝”这一过程中,对于作为最高治者的皇帝而言不能说做到全局的“雨露均沾”,但至少要在不影响后宫秩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给妃子们一丝机会。
文章的最后,笔者不禁想到这样一笑话:皇帝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