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的结果是什么?如何评价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军队与袁绍军队在官渡展开了一场战略决战,史称“官渡之战”。曹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奠定了曹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结果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一。

image.png

  评价

  战役意义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走向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胜败原因

  曹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扭转困局——荀彧、荀攸、许攸。虽然三人在官渡之战中都没有封赏的史载,但并不是所有的功勋都要立刻获得封赏。

  1、曹于黎阳与袁绍相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曹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颜良。荀攸又在文丑追击曹之时,献策辎重饵敌之计,曹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文丑。又在粮食将尽之时,建议攻击轻敌的韩猛,劫军粮、烧辎重。

  2、曹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image.png

  3、后来,适逢“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于是,许攸投奔曹。许攸透漏出乌巢为袁绍囤粮之地,应当速速烧掉袁绍军粮。曹依计而行,深夜直奔乌巢,放火烧粮,最终,使袁绍不战自败。

  曹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观之,人才的妥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历代评价

  官渡之战是《中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最重要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此战曹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而全军溃败。

image.png

  对于此战,历代名臣、学者也给予各种评价:

  同时期的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到:“曹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作为曹魏大臣的刘放评价:“以二袁之强,守则淮南冰消,战则官渡大败;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势以见。”

  曹魏文人缪袭曾作《克官渡》,言曹公与袁绍战,破之于官渡也。曰:“克绍官渡,由白马。僵流血,被原野。贼众如羊,王师尚寡。沙醿傍,风飞扬。转战不利,士卒伤。今不胜,后何望!土山地道,不可当。卒胜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西秦高祖乞伏乾归曾对麾下诸将说:“昔曹孟德取袁本初于官渡,陆伯言摧刘玄德于白帝,皆以权略取之。”

  北魏时期的大臣卢渊评价:“昔魏武以弊卒一万破袁绍,谢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胜负之变,决于须臾,不在众寡也。”

  宋朝理学家范浚认为官渡之战是以奇取胜,“曹与袁绍相持官度百余,顺而绍逆,故军虽不敌而不为寡,然卒所以胜绍者奇也。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粮运,自将夜往,攻破琼等,悉斩之,此曹之用奇也。”

  清代学者赵翼评价:“官渡之战,袁绍兵十馀万,曹兵仅非常之一,击破之。”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