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秦国和齐国两国为什么会被称为东西二帝?原因是什么?
在人类史上,中国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全方位达到成熟与顶峰的时代。这是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称。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就战国七雄来说,除了楚国之外,几个诸侯国一开始都没有称王。不过,在徐州相王和五国相王之后,战国七雄的君主都使用了王爵,也即和周天子已经平起平坐了。在此基础上,到了战国中期,秦国和齐国已经不满足于仅仅称王,秦昭襄王和齐闵王选择并称为“东西二帝”。那么,问题来了,秦国和齐国为什么并称“东西二帝”?后来为何又取消了帝号?
一
首先,《韩非子·内储说下》记载:“穰侯相秦而齐强,穰侯欲立秦为帝而齐不行,因请立齐为东帝,而乃能成也。公元前288年,秦国宰相穰侯魏冉率先提议秦昭王称帝。对此,秦昭襄王于同年十月派魏冉去齐国,说服齐闵王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面对秦国的这一建议,齐闵王没有选择拒绝。于是,秦昭襄王和齐闵王这两位君主,正式称帝,是为东帝与西帝。也即秦国的地理位置偏西,所以秦昭襄王为西帝,而齐国则处在战国七雄东的位置,因此齐闵王为东帝。在此基础上,齐国和秦国并称“东西二帝”,一下子和五国在称号上拉开了差距。
二
那么,对于秦国和齐国来说,为什么要使用帝号这一称呼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就要说到战国中期的历史背景了。在秦昭襄王和齐闵王称帝之前,魏国作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已经逐渐走向了衰落。而魏国的衰落,则是齐国和秦国的崛起。如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齐国大军就重创了魏国大军。而在河西之地中,秦国因为商鞅变法后的实力增强,终于击败了魏国,夺回了河西之地。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魏国衰落之后,齐国和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
三
在齐国和秦国崛起后,二者自然展开了一番较量。不过,对于秦国来说,却遭遇了齐国的重创。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桑丘之战是发生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齐国于桑丘(今山东兖州市附近)击败秦国入侵的战役。此战役为秦国商鞅变法以来首次与齐国正面交锋的战役。也即在桑丘之战中,齐国击败了秦国。在此之后,齐国大将匡章在齐闵王五年(公元前296年)率军大破巅峰时期的秦国,攻入函谷关(战国时期唯一入秦关的将领),秦昭王遂归韩河北及武遂、归魏河外及封陵以求和。
四
最后,正是因为齐国的强势,也即很难在正面击败齐国,所以,到了公元前288年,秦国宰相穰侯魏冉率先提议秦昭王称帝,秦昭襄王为了抬高自己,同时也为了打击邻国,离间齐国与东方各国的关系,接受了这个建议。对于秦国来说,之所以邀请齐国一起称帝,无疑是希望离间齐国和山东六国中诸侯国的关系。对此,齐闵王一开始没有看穿秦国的阴谋,从而接受了称帝的建议。但是,在秦国和齐国称帝后,苏秦建议齐闵王取消帝号,以此和山东六国合纵攻秦。在齐国君主齐闵王取消帝号后,秦昭襄王自然不愿意在称号上激怒山东六国,于是也随之取消了帝号。就这样,秦国和齐国一度并称为“东西二帝”,不久之后又取消帝号,也即继续称王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