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一生最大的污点是什么?
朱祁镇一生最大的污点是什么?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公元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复辟,第二次成为了皇帝。与此同时,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要求下,朱祁镇掉了名臣于谦。认的说,于谦属于名臣历史上最重要的文臣之一,堪称与王阳明、张居正等人并驾齐驱。于谦被以后,安葬在杭州西湖。因此,又成为了西湖三杰之一,另外两人是岳飞和张煌言。一个重要问题出现了,朱祁镇复辟以后,为何一定要掉忠臣于谦呢?
首先,我们聊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于谦属于明朝高级文臣之一,但是在朱祁镇第一次在位期间,受到了打压和排挤。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落大举南下。明英宗朱祁镇在大王振的怂恿下,亲自率领20多万明朝精锐力量御驾亲征。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土木堡大战中,明朝20多万北伐大军全军覆没,连朱祁镇本人也被俘虏。随着皇帝被俘,面对瓦剌军队的进攻,明朝方面方寸大乱。
很多官员建议迁都南京,躲避瓦剌军队的进攻。徐有贞就是极力主张南迁的代表人物,至于于谦,则是标准的主战派。徐有贞和于谦的恩恩怨怨,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在后来的京师保卫战胜利以后,徐有贞成为了明朝官场上的笑话,一直被排斥。石亨属于打仗非常猛的将领之一,在土木堡大战之后,于谦担任了兵部尚书,负责明朝的军事工作,自然是石亨的顶头上司。石亨与于谦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由于明朝皇帝被俘,国不可一无君,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上台,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的明代宗。
虽然瓦剌军队气势汹汹,但瓦剌军队擅长在原野战,根本没有多少攻城的技术。在土木堡大战中,明朝军队散落了大量的火器,瓦剌军队几乎没有收拢。由此可见,瓦剌军队并不擅长使用火器。在于谦的主持下,明朝集结了山东、河南等地的各路二线军队,展开了著名的京师保卫战。最终,几轮鏖战以后,瓦剌军队撤退,明朝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于谦进入了一生中的辉煌时刻。
随着瓦剌军队的撤退,明代宗朱祁钰的地位开始逐步稳固起来。虽然一直有关于建议,与瓦剌进行谈判,接回被俘的朱祁镇,但朱祁钰并不想接回自己的哥哥。请大家联想一下宋朝的靖康之耻,宋徽宗、宋钦宗被俘之后,宋高宗并不想接回自己的哥哥和父亲。因为一旦接回来,自己的地位如何自处呢?朱祁钰和朱祁镇的尴尬关系,几乎就是宋高宗与宋钦宗的翻版。因此,朱祁钰派遣官员与瓦剌的几次谈判,基本上都是走过场,根本没有实际作用。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瓦剌竟然把朱祁镇送回了明朝,情况更加尴尬。自己已经坐稳的皇位,朱祁钰当然不肯再让出来。朱祁钰命令把朱祁镇圈进在南宫,不准与任何人接触。在南宫的几年时间里,朱祁镇的子确实不好过。不过,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在景泰朝并不吃香的人,开始联合在一起,准备干一件大事,那就是拥戴太上皇朱祁镇复辟。这样一来,自己就成为了从龙功臣。时间到了1457年,当时,朱祁钰已经是病体缠身,而且几乎病入膏肓。机会终于来了,正月十七,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联合拥戴太上皇朱祁镇复辟,朱祁镇第二次登基称帝。
这一事件被称为了夺门之变,在这次中,石亨、徐有贞、曹吉祥,逐步形成了明朝政坛上的三巨头。徐有贞属于文官,石亨属于武官,曹吉祥则是,正好出现了铁三角联合的模式。处于对于谦的痛恨,三个人都要求朱祁镇掉于谦。其实,朱祁镇很矛盾,于谦是朝廷的功臣,成功保住了京城,这是于谦不可磨灭的业绩。
与此同时,于谦也是拥戴朱祁钰上台的主要官员之一。这让朱祁镇很矛盾,对于于谦,朱祁镇起初并不想,但是徐有贞和石亨等人强烈要求,朱祁镇不得不让步。虽然朱祁镇是皇帝,可是自己毕竟刚刚复位,地位并不稳固。更何况自己能够复位,确实依赖了徐有贞、石亨等人。面对几个人的联合要求,朱祁镇也没有办法。
最后,朱祁镇命令斩于谦。但几天之后,朱祁镇就后悔了。于谦被以后,最后安葬到了杭州西湖。正好,能够与岳飞将军为邻。后来,张煌言也安葬到了西湖。对于张煌言,很多人较陌生,这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天道好轮回,于谦被的几年以后,石亨和曹吉祥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先后被。至于徐有贞,则是被赶回了老家。认的说,在明朝的文臣中,于谦即使不算第一,也是前几名,能够与王阳明、张居正等人并驾齐驱。如果没有于谦的坚持和努力,明朝很有可能丧失整个北部地区,重现南北朝对峙或者宋辽对峙的局面,这会影响各方面的发展。
朱祁镇前后两次在位,从朱祁镇的执政水平来看,并不是传说中的昏君,当然也不如之前的那些明君们,属于守成之主。明朝从朱祁镇在位时期开始逐步进入下坡路,由于土木堡大战中,明朝的武官勋贵们几乎损失殆尽,明朝的朝政严重失衡。文官集团开始一家大,完全压制了武官集团。为了压制文官集团,明朝皇帝有意无意的扩大了宦官集团的权力。到了明朝治的中后期,司礼监和内阁已经成为了两大中枢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