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门为什么会改名为庆春门?庆春门到了清朝为什么成为了污秽之门?

  庆春门,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杭州是人间天堂,有美丽的西湖;更因为有南宋在此建都,杭州成为一个繁华的城市,但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杭州的建造城墙的历史相对较短,有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虽然有南宋在此定都,但杭州城的面积相对的都城来说较小,也正因为如此,杭州的城墙在清朝末年因为修铁路就开始拆除,现在只能看到十大古城门的遗址和古城门遗址的石碑,这令人感到非常遗憾。

image.png

  为了让人了解杭州城墙的历史,杭州市在庆春门的遗址上以清朝城墙为原型,建成杭州古城墙陈列馆,城墙全长66米、宽5.4米、高6.65米,两端为残墙,城墙中间建有城门,杭州古城墙陈列馆就在整个城墙的中空部分。

  庆春门的前世今生

  庆春门不是杭州最早的城门,但绝对是最特殊的城门之一,不单单是因为在庆春门的原址上复原了清朝的城墙,建成了古城墙陈列馆,还在于他多次改名,多次易址,直到明朝才确定庆春门的名字,到了清朝更是被认为是污秽之门,是清朝唯一一个由把守的城门。

  杭州这个名字是在隋朝的时候才有的,据史载,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废钱唐郡,并桐庐、新城入钱唐县,割吴郡盐官(今海宁)、吴兴郡余杭,及富阳、於潜共5县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而庆春门有史载的城门建造就始于隋朝,隋朝在盐桥西面建了一座城门,命名为盐桥门,盐桥在现在庆春路和中河北路交叉口附近,目前叫庆余亭拱桥,是盐桥损坏以后修建的桥。

image.png

  唐朝之前,杭州算不上重镇,名气不上余杭,甚至不上钱塘县,而杭州正受到重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诞生了一个军阀割据政权:吴越国,建立吴越国的正是临安人钱镠。

  由于钱镠对外并没有称帝,因此杭州不能称为首都,算是割据政权的都城吧,这个级别就一般的城市要高了,因此钱镠要拓展杭州城,原来的盐桥门在战乱时期已经损坏,于是钱镠将城门往东移,约在今直大方伯附近建一土城,称之为“北土门”,可见虽然受到了重视,但依然无法跟当时的汴梁、洛阳相。

  南宋时期,赵构逃到杭州后,将杭州作为南宋的临时首都,既然已经成为都城,那么城墙的规格也要升级,必须要保障皇帝的安全,于是在今直大方伯的背面修建了城门,取名为东青门,又因为在菜市桥西,也被老百姓成为“菜市门”,这个时候的庆春门的规格已经升级,再也不是当年的土城门了。

  南宋灭亡以后,元朝防备南人,明令禁止修建城墙,杭州的城墙由于战火等原因基本都遭到,处于半坍塌状态,而到了元朝末年,张士诚占据了杭州,为了防备的需要,废除了一些城门,又修建了一些城门,特别是对于东边的城墙,张士诚又进行了东扩,东城墙近贴沙河,在现如今的环城东路庆春路口修建新的城门,由于新门近太平桥,因此新城们本称为太平门,太平门改为庆春门,那是明朝的事情了,由此可见,庆春门历尽磨难,多次变迁,从隋朝的盐桥门变成五代时期的北土门,又变成南宋的东青门,元末时期的太平门,最后变成明朝庆春门,可以说明朝的庆春门早已不是隋唐时期的盐桥门了。

  太平门改为庆春门的原因

  关于庆春门,有民谣是“太平门外粪担儿”,可见老百姓还是喜欢叫庆春门为太平门,明朝建立以后,庆春门的城门上的牌匾是庆春门,那么为什么太平门会变成庆春门呢?这里还是颇有争议的,从目前的史料来看,太平门改名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两个:

  其一,在现如今的古庆春门遗址上立有石碑,石碑上的《古庆春门碑记》云:“明初,朱元璋部将常遇春由此入城,故名庆春。”

image.png

  其二,在明清时期庆春门外东郊一带有“迎春”习俗,所以官方以“庆春”命名城门。

  那么这两个哪一个更可信呢?接下来就一一分析。

  首先来说一下碑文上的记载,庆春门是因为常遇春从这里入城,取义是庆祝常遇春进入杭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明史
常遇春列传》记载:攻杭州,失利,召还应天。从达拔赵普胜之水寨,从守池州,大破汉兵于九华山下,语具《达传》。也就是说常遇春在攻下衢州之后,攻打杭州,但是由于杭州城池太坚固,所以没有攻下,被召回应天府也就是南京,跟随徐达去守卫池州。

  既然杭州不是常遇春攻克的,那么常遇春由此入城而改名庆春门也就无从谈起了,更何况,以朱元璋的性格,是不会允许这样的部将存在,也不允许这样的命名存在的。

  攻下杭州的是另外一名大将李文忠,他是朱元璋的外甥,《明史
李文忠列传》记载:明年秋,大军伐吴,令攻杭州以牵制之。文忠帅亮祖等克桐庐、新城、富阳,遂攻余杭。守将谢五,再兴弟也,谕之降,许以不死。五与再兴子五人出降。诸将请僇之,文忠不可。遂趋杭州,守将潘元明亦降,整军入。可见,李文忠是从边缘包围的杭州,最后是守将投降,杭州这才被占领,余杭在杭州的西部,太平门又在贴沙河边,因此,李文忠也不大可能从太平门进入,如果是从余杭过来的杭州的话,从武林门进入的可能性非常大,李文忠进入杭州以后,整饬军纪,下令:擅入民居者死,军队里有个伙夫去菜农那里借了口锅,违反了李文忠的命令,李文忠二话不说就把这个伙夫了,杭州全城老百姓这才相信爱护老百姓的军队来了,也因此赢得了杭州老百姓的人心。

  而第二个说法,迎春相对较合理的,根据清朝范祖述编写的《杭俗遗风》开篇时序类记载:“立春前一,杭府暨总捕、理事、水利三厅,仁和、钱塘二县。着朝服,坐宪轿,全副执事,亲往庆春门外迎请勾芒之神。”在此之前要进行占卜,测算今年“勾芒之神”的姓名、年龄、相貌特征,然后毁掉旧像,重塑新像,然后举行隆重的仪式.经固定路线重新迎往吴山的庙宇。神像“经过门口,家家设祀爆竹之声不绝”,出现“香烟缭绕,直透云霄”的盛景。神像后面跟着的喜庆的秧歌表演,秧歌过后,有活牛、纸牛各一头。纸牛坐了四人担的彩棚,而活牛也是这次活动的主要项目,由扮作牧童的人进行鞭打,也就是所谓的“鞭春”,无论是迎“勾芒之神”,还是“鞭春”,都是官方在祈求今年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鞭春过后,就是一年农事的开始。

  虽然这是清朝的事情,但清朝都是采用的明朝的仪式,在明朝建立之初,在太平门附近进行迎春活动,改名庆春门也就非常的合理,同时也可以抹去张士诚的痕迹,不过民间老百姓还是喜欢太平门,因为天下太平就不会有战乱,而官方为了维护治,更希望粮食丰收,因此官方定的名字为庆春门,而老百姓则更喜欢叫太平门。

  庆春门的东郊迎春,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建立以后,随着帝制的废除,这项迎春活动也就停止了,但是在江浙很多地方农村,还保留着鞭春的习俗。

  庆春门在清朝变成了污秽之门

  清朝沿袭明朝宋朝的迎春习俗,在庆春门外举行,非常的隆重,但是清朝贵族却不愿意把守庆春门,清军占领杭州以后,对人间天堂杭州非常的重视,因此杭州城内把守的士兵八旗都有,从顺治年间起,杭州的十座城门,九座城门的钥匙由八旗掌管,的巡抚都不能染指,唯庆春门,由汉兵把守,原因就是那句民谣“太平门外粪担儿”,在清朝贵族看来,这属于“污秽之门”,因此没有人愿意把守,这才给了士兵。

  大名鼎鼎的年羹尧,清汉军镶黄旗人,因平定青海、西宁叛乱,治理青、甘地区有功,功进一等公。后因功高震主加上娇纵不法,遭雍正皇帝猜忌,相传年羹尧曾被贬至杭州管庆春门,可见清朝贵族包括皇帝是多么的嫌弃庆春门。

image.png

  清朝贵族认为这里是污秽之门,但是老百姓却不这么认为,俗话说的好“庄稼一枝花,全肥当家。”在贵族眼中的污秽,变成了老百姓眼中的宝贝,因此会有菜农挑着粪桶从庆春门进入杭州城收粪便,然后给菜地施肥,当然这个也不能随便收,城里有粪行,称“金汁行”。收粪的人各有“领地”,谁破了规矩,可就把事情闹大了,南宋时期就有记载因为收粪而闹到官府的例子。。

  《梦粱录》卷十三《诸色杂货》云“杭城户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由出粪人倒去,谓之‘倾脚头’,各有顾主,不敢侵夺,粪主必与之争,甚者经(官)府大(诉)讼,胜而后已。”由此可见,这粪担在老百姓眼里有多金贵,清朝也是如此。

  菜农收粪这个事情一直延续到时期,时期,没有了金汁行,菜农也大多数是收固定的几家,而对这些来收粪的菜农,门是不关的,菜农可以进入家中自取,出于感谢,菜农会在每年冬至给这些人家送大白菜。

  建国以后,老百姓家里逐渐都有了厕所,也就没有了粪桶这一说,随着城市的开发,这一习惯就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如今庆春门附近已经是高楼林立,人们也只能通过民谣和博物馆来了解这段历史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