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背后有哪两大原因?
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实的南明。
明末清初,整个满清八旗不过200万人口,兵力不超过20万,为什么能轻松灭亡南明,进而一中国?
东晋、南宋偏安一隅享国百年之久,为何据有淮河以南中国半壁江山的南明却很快灭亡?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有的人认为从清军入关占领北京起,就成了主要矛盾;也有人认为由明至清阶级矛盾一直处于主要地位。所以南明初期的主要政策是“联虏平寇”,意思是联合清朝扫灭“流寇”。可以说“联虏平寇”是弘光政权的基本国策。
但是随着时局的变化,弘光政权却被“联虏平寇”方针所葬送,数十万官军叛降清朝,反过来为清朝征服江南各地效马之劳。
隆武政权以后,朝廷改变方针,由“联虏平寇”转为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即“联寇抗清”。但是后期因为内部不和逐步被清军分化瓦解,义军和南明诸政权纷纷被清军消灭。
历时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势力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大大削弱了抗清力量。
崇祯皇帝之后,明帝国覆灭后,他的几个下落不明。
明朝的皇位问题出现了严重危机。
朱由崧,很幸运地成为南明的第一任皇帝,虽然表面上得到全国的认可,但威信不足。
在朱由崧死后,南明又一次陷入群龙无首。
东林与阉之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阮大铖打击东林人向来不遗余力,本来阮大铖和东林诸君子关系不错,但受到星的打压,最后倒向阉。当时东林人力主拥立潞王,史可法写信给马士英说明福王“七不可立”,马士英却抢先拥立福王。史可法在东林与阉之间两难。《桃花扇》记载阮大铖刻意逢迎复社的吴应箕、沈昆铜、沈眉生等人,结果反被责打一顿,后来阮大铖成为弘光朝重臣,随之展开报复行动。
朱聿键针对万历以来争给国事带来的危害,提出了消除争,“用舍公明”的方针。就任监国时,他亲自撰写了“缙绅”、“戎政”、“儒林”三篇《便览》。
永历朝又有吴楚争,主要是“东勋”李成栋养子李元胤及杜永和等和“西勋”陈邦傅以及瞿式耜节制的将领之间的斗争,楚的幕后人物为李元胤、袁彭年、丁时魁、蒙正发。吴有瞿式耜、堵胤锡、陈邦傅、王化澄、朱天麟。堵胤锡等人主张联合原农民军,何腾蛟、瞿式耜则排斥农民军。吴、楚争使得南明与大顺军、大西军的战力始终无法整合,最后灭亡在清军手里。
于是,好几个朱家子孙纷纷称帝,反清势力加剧,在几次抗清高超后,最终被清朝各个击破,历经四帝一监国享国仅三十九年的南明灭亡。
纵观东晋和南宋,也面临和内斗的问题,但它们为什么就可以偏安一隅享国百年之久呢?
抗战争时期,中国也处于事实上的割据之中,到处都是军阀,还有反武装,但为什么我们获得了抗战的胜利?
其实内斗是人类的传,不单单是中国人喜欢内斗,别的民族和国家也喜欢内斗。一旦遇到难以解释的现象,就把它归于内斗过于片面和偏激。所以,我试图寻找南明灭亡的其它原因。
东晋建立的背景是八王之乱,是争夺皇位的战争。虽然八王之乱对北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但对南方地区的影响较小。
同时,虽然八王之乱性强,但没有同时遇到自然灾害和农民。
东晋控制的南方地区,经济稳定,甚至这一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迁入,南方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
北方经济崩坏,人口锐减,导致北方政权长期无力彻底灭亡东晋。直到北方逐渐一,经济、人口慢慢恢复,才最终在隋朝的时候,一了中国。
那么南宋呢?和东晋很类似。
由于金朝的强势崛起,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南宋控制的地区,人口、经济非常繁荣,保证南宋有实力抵抗金朝的进一步军事进攻。
反观金朝,由于北方战争频繁,加上频繁的农民,人口和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长期无法恢复到北宋时期的巅峰。
因此,金朝对南宋发动的军事攻势越来越弱。最后,金朝被更强势的元朝灭亡。
回过头来,看一看南明灭亡可能有的两大原因:
一、民族关系:
在民族认同上,汉族自古以来遵循一条准则:入华夏者华夏之,意思是,如果你说汉语,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不管你原来是什么民族,那么我们就可以接受你为自己人。
清朝治者主动汉化,弱化了明朝人的反抗精神。清朝治者接受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并扩充了武举制度,降低了明朝地主阶级的反抗意识。
二、自然灾害、战争带来的经济衰退和人口减少:
战争带来的经济衰退和人口减少,明朝的人口和经济在万历年间达到了顶峰。据估计,明朝人口最多时达到2亿人。
万历年间,受人多地少的矛盾、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大明朝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走向动荡和。
万历三大征、明末农民、后金崛起等导致战争变得非常频繁,加上小冰期、鼠疫、农业减产等因素影响,据估计到了明末清初,人口只有1.6亿,足足减少了4000万人口。
同时期,经济也遭受了重创。整个北方、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区,元气大伤,只有江南和广东好一些。
在这个大背景下,人民群众渴望和平和稳定,渴望一个强有力的,结束和战争,对清朝的认同感大大增强。
这就是清朝一中国,灭亡南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大背景。
简单来说,老百姓不在乎谁做皇帝,在乎的是能不能吃饱饭。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