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神童之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该故事是怎么彰显其才智的?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出生于公元前179年,西汉家,“罢黜百家,尊儒术”的创始人。“三年不窥园”是说他少年时候专心学习
、目不他视的故事。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董仲舒自幼喜欢读书,读起来非常刻苦。他出生在书香门第,常有客至家。客人听说他学习
刻苦,都很喜欢他,,每每把他叫出问来问去。时间一久,董仲舒感到絮烦,便在后院收拾出一间书房,自搬进去居住。

  董仲舒搬人后院,因离前院客厅较远,客人也就很少去打扰他。幽静的环境,使他学习
更加专心致志。他给自己规定,除了推不掉的礼节事宜,决不走出后院一步。他家后院和一个大花园相邻,从窗内就可以看到园内的百花盛开,隔着墙就可以听到园中的鸟叫,出角门一步,就能跨人园内散心。但是这些,都没有使他动心;不要说去花园游览,就连隔窗看一眼也不曾有过。父亲知道后,感到这孩子很有志气,从心眼里高兴。

  有一天,一位叫安溪的朋友来家做客,当问到董仲舒的情况时,其父回答说:“搬到后院读书去了。”

image.png

  安溪道:“你后院和花园相邻,每花香鸟语,景致迷人,不分散精力吗?”

  董父说:“不,他连隔窗看一眼也不看!”

  安溪觉得好奇,也有些不信,便要求单去后院看看。董父觉得,客人有如此要求,不便拒绝,就同意了。

  安溪来到后院,蹑手蹑脚地来到书房窗下,见董仲舒正在桌前专心读书。安溪故意在窗外来回走动,且脚步很重,而董仲舒却无动于衷。过了一会儿,安溪又故意咳嗽了两声,董仲舒还是充耳不闻。就这样,安溪在窗外足足呆了两个时辰,而董仲舒对窗外竟连眼皮也没抬。

  安溪心中感动,不心进屋,便回到前院,对董父说:“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竟然如此专心用功,实在是少见啊!”

  从此,安溪每年都要来访一两次,而每次来访,都要到后院去看一看;他每次去后院,都不进屋打搅,使董仲舒从没发现过他。

  一晃三年过去,安溪再次来到董家,对董父说:“今天我可要见见仲舒了,你也要和我一块去!”董父被友人的关心所感动,便和他径直来到董仲舒的书房,对说:“仲舒,休息会儿吧,快来见过安叔叔!”

  董仲舒闻言,慌忙起来见礼。

  安溪笑着问道:“贤侄,你几年没见到我了?”

  仲舒答道:“您大概三年没来了吧。”

  他的父亲插言说:“其实,你安叔叔每年都要来一两次的,但从来不心打搅你读书,才没叫你啊!”

image.png

  董仲舒听了,急忙来到安溪跟前,表示歉意说:“谢叔叔的关心!也请叔叔原谅小侄的无礼。”

  安溪问道:“贤侄三年来果没去过花园吗?”

  董仲舒道:“小侄只知道有书,不知道外有花园。”

  安溪说:“贤侄果然有志,叔叔没有贵重的东西送给你,今天给你带来一部书,算对你‘三年不窥园’的奖励,不知你是否喜欢?”

  董仲舒接过一个红包,打开一看,是部《春秋》,高兴得跳了起来说:“几年来想读此书而未找到,今终于如愿以偿了,多叔叔!”

  从此,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事便传开了。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下令在全国各地召集“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以其才华出众,第一个受到接见,并在武帝的当面策问中,第一次提出了“罢黜百家,尊儒术”的理论,深得武帝欢心,随之重用,让其出为江
都相。其后,他以《春秋》治国,推行“三纲”“五常”,为巩固封建皇帝的中央治地位创立了理论根据。也就是从这个时期起,中央集权的封建思想成为中国的正思想,延续了长达两千多年。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