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为什么没有出现乱政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乱政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主要是由宋朝的制度、兵制等政策共同决定的。可以兵,但是没有兵权,所以带兵打仗是临时工作,不具备长期掌握权力的条件,也就无法权倾朝野。首先我们要说一下,宋朝的为什么可以兵,甚至可以参与政事?

  这是因为领导宋朝的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本来是后周的将军,后来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所以其有感于唐末以来的兵将领擅权,建国后采取的是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文轻武的结果就导致文官集团过于强大,这就容易影响皇权。所以必须要有新的势力来平衡文官集团,达到平衡,宋朝皇帝选择和朝代一样用宦官来制衡文官,允许兵作战或做监军,甚至领政务。那么宋朝为什么没有像唐朝、明朝一样出现权倾朝野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北宋的数量很少。

image.png

  最多的时候不过两三百人,自身实力有限,翻不起什么大的风浪。第二、宦官没有兵权。

  这一特点并不是针对宦官设置呢,而是宋朝本来的兵制决定的。北宋实行以枢密院掌管军政军令,三衙分马步军的军事领导体制。

  枢密院是北宋执掌军政的最高机关,与中书省并称东、西二府。长官是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合称“宰执”,共同负责军国要政。枢密院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战略决策,调遣军队,但不直接掌握军队。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

  三衙是北宋分掌皇帝三支亲军(禁军)的最高指挥机构,其全名是殿前都指挥使司(简称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简称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三衙负责全队的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三衙互不属,最高指挥权属皇帝。

  枢密院有调兵之权,却不掌管军队;三衙掌管军队,却无调兵之权。

  北宋派禁军出师时,不用三衙将帅兵,而由皇帝临时任命官员为率臣领兵出征。事定之后,兵归三衙,兵将帅各还本职。北宋就是这样把调兵权、兵权、将兵权一分为三。

image.png

  正如《宋史·职官志》所记载的:

  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此所以百三十年无兵变也。

  所以兵征战王继恩、童贯等只是率臣,打完仗以后兵符和部队都要归还枢密院和三衙,自己该干嘛干嘛,该回去给皇帝端尿盆还得端尿盆。

  第三、官位太小。

  北宋时期虽然允许参与的事情很多,但是朝廷对的控制一直很严,官位最高的只能到五品,在品级上和知府同级,在打仗的时间里,很难接触到重要和高级别的机密。第四、文官制约。

image.png

  皇帝扶持的最初目的是制衡文官集团,保持平衡状态,一但失衡,便有的隐患。宋朝皇帝在扶持势力的同时,也一直注意度的把握,同时严禁敌对的两个势力接触,一但发现宦官和大臣来往,立刻严肃惩处。

  这就导致文官和两个势力群体没有合作的可能,同时在皇帝的刻意引导下,双方在利益上一直存在冲突,一直相互制约着对方。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内部官位低微,人数又少,难以形成强大的势力,外部又有文官制约,很难有所为。唯一可以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机会,还是在制度下的临时工,所以整体来看根本不具备乱政的可能。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