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是个怎么样的人?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曹丕是个什么样的人

  曹丕从小文武双全,长大后逐渐开始筹谋争夺继承权,是一个较有心计谋术懂得经营的人。他拉拢的谋士如贾诩,被称为百计千谋,从无失策。身边围绕的也都是名望厚重的人。虽然文采不及曹植出众,但是却打败了曹植,争夺出位。曹丕登位后开始残害同仁宗族,心狠决绝,险些逼死曹植。为了登帝直接逼迫献帝让位。

  曹丕自小热爱文学,其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当时他和曹曹植并称三曹,重视文学研究和发展,写的诗歌开创了新的诗歌体裁,写得文章,观点见解颇为深刻,是历史上文学批评论的先例。

  曹丕在位六年期间做了不少政绩:下令郡国每年察举孝廉,重新修建孔子庙宇,复原太学;修复了洛阳,建造了五都;军事战略上以防守为主,使得人民有精力生产,让百姓休息;发展农田,施行新的经济政策,维护治安,粮充足,国力逐渐强盛;调节魏国阶层矛盾,采纳意见,建立九品中正制;集中权力,后外戚权利,压制藩王,建立相应制度;强化中书省。曹丕短短在位几年巩固了魏国的基业,维持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image.png

  军事上他两次亲征伐吴、蜀,连诸葛亮、孙权都不敢小觑。但是曹丕伐吴的时候却没有采取正确的作战而是观望。虽然亲征伐吴却没有战功而返。军事上不如曹。但曹丕在位期间不停扩张版图,收服北方鲜卑等部落臣服魏国,阻止东吴来犯,魏朝疆域一直延伸到了蒙古。

  曹丕的才能和文学造诣是值得肯定的。曹丕有勇有谋,能观大局,但是军事上不足,还有无情无义,心胸狭窄,为人刻薄,也是客观存在的。后人评价为:文帝生性聪明,天生才华,广学多识,如果能有包容的心胸,广施仁义,修德惟行,那么就不会这么早就衰亡了。

  曹丕简介

  曹丕生于公元一百八十七年冬,卒于二百二四六年六月,享年四十岁。他终结了汉王朝,一举开创了魏国,与蜀国、吴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虽然在位时间很短,只有区区六年,但是曹丕取得的功勋却不容小觑,特别是废除宦官干政和创设九品中正制上,为后世的集权一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曹丕不仅是卓越的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文学功底非常深厚,在八岁的时候就能做出整篇的文章。他所著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本文学批评理论专著,至今仍广为流传。作为诗人,他擅用乐府题材,讲究音律美,诗歌内容细腻,代表作为《燕歌行》。文学造诣的深厚与曹氏家族的教育有着深厚的联系,曹丕与曹、曹植合称“三曹”,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奇怪的是曹丕在后世的流传度上并不广泛,美名欠佳。大抵是是因为曹丕与曹植的皇位之争和曹丕的风流好色。曹原本属意的太子人选为曹植,但是曹丕在心性上曹植成熟,依前朝大臣和后宫力量取曹植而代之,登基后不顾兄弟亲情欲除之而后快,落下了一个心胸狭窄妒忌贤能的名声。而说曹丕风流,野史记载,曹归天后,曹丕不顾道德伦理将父亲的整个后宫揽入怀中。

  曹丕在历史上是一个有着诸多争议的人物,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经济、文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image.png

  曹丕怎么死的

  “三曹”之一的曹丕论文采不见得得过曹植,但是论心计和野心却远远在其弟弟之上。曹丕能文能武,在一代枭雄曹的基础上,他亲手给汉朝四百多年的治画上了一个句号,成为了魏国第一任皇帝,是不可多得的帝王之才,那么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关于曹丕的死可谓是众说纷纭,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四种:

  1.病死

  曹丕在黄初六年讨伐吴国期间患上了风寒,恰巧又处于秋天和冬天更替的时间,长江在冬季时易有雾,之前所患的旧疾有可能也并未痊愈,旧伤加上新患的风寒对曹丕对身体来说正所谓是雪上加霜,在回洛阳没多久后便离开了人世。

  2.性格缺陷严重

  父母的性格和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帝王之家也不例外。曹生性多疑,传言曹丕在性格多疑方面起曹有过之而无不及,再加上三次讨伐吴国却并没有什么收获,心情郁郁寡欢而死。

  3.纵欲无度

  在曹丕还未称帝时便及其好美色,这一方面也遗传了曹,而曹长年在外征战,沉迷美色的时间有限,活的时间也相对较长一些,曹丕称帝以后为了能够使一己私欲得到满足,大量的搜罗来扩充自己的后宫,沉迷于好酒与美色,纵欲无度而亡。

  4.劳累过度

  想当好一个开国君王并不容易,曹丕在魏国建立的初期,对内一边要忙于治理朝政,一边又要与忙于对付各个兄弟。对外更是年年派兵来使国家安定,终于身体被累垮而死。

  关于上述几种说法众说不一,有可能也是几种原因的结合造成了曹丕的死亡。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