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历史上的周瑜的不如诸葛亮?
周瑜人物简介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庐江舒县人
。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quot;曲有误,周郎顾quot;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quot;性度恢廓quot;quot;实奇才也quot;,范成大誉之为quot;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quot;。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诸葛亮人物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本来周瑜和诸葛亮一名将一名相,并没有可之处,但一则因为有人总是拿二者做较,二则因为三国演义故意贬低周瑜抬高诸葛亮,甚至捏造出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等事迹来抹周瑜赤壁之战的功绩,神话诸葛亮,还硬生生给周瑜安上一个“心胸狭窄”的罪名,使周瑜从此成为“小心眼”的代名词,遗臭万年。这对一个心胸宽广,非常完美的一代名将是非常不公平的。本贴将以正史三国志为主证据,以在史学界有崇高威望的正史为辅,野史和三国演义不予考虑,也请想回贴辩论的朋友引用史料时慎重。
关于这一点我要特别强调,因为野史可信较低,后人附会以及美化的地方很多。
1 军事:周瑜 9分。诸葛亮 6分。
点评:
周瑜:赤壁之战已经不须多说,这场名垂千古的战役放到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以弱胜强的经典之战,面对精通军事的强敌曹和曹的30万大军,周瑜在整个战役中表现出了完美的治军,谋略,用人,临阵指挥,战前预见等等综合军事能力,周瑜一手培养出来的3万水军军团的强大作战能力也极大地扩大了战果,正是这一系列缺一不可的优秀军事素质的全面综合作用,才有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赤壁之战后攻南郡,南郡兵多将广,战略要地,周瑜又胜。
此外,周瑜与孙策多年南征北战,为打下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百战百胜——攻横江、当利,皆拔之。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从攻皖,拔之。
复近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总的来说,给予9分。
诸葛亮:三国演义为诸葛亮虚构了大量战绩,但其实赤壁之战,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定汉中,取蜀,空城计。。。。等等所谓战绩都是罗贯中帮诸葛亮打的。正史上的诸葛亮一生打仗不多,胜利的战役更少,其最有名的就是北伐攻魏,也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六出祁山“,但每次都以诸葛亮撤退失败告终。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正史“三国志”里也早有评价:“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治戎为长,奇谋为短quot;。可见,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其短处。
对这个评价,有亮迷提出军事预见,军事理论为依据辩驳,但须知一切理论最终都要为实践服务,诸葛亮的所有军事理论,用到现实中效果却都并不尽如人意,五次北伐攻魏,都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而去,最后却都失败而返,以被司马懿活活拖死而终。中间虽然有一些小规模战争的胜利,但对整个天下局势产生不了决定性的影响,更不能对魏国造成什么大的打击。而在本国方面,却因为连年征战劳民伤财,反而加速了蜀国的提前灭亡,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失败。这与周瑜定江东,赤壁一战天下三分的影响完全不能相。
另外,我国伟大的军事家也认为诸葛亮北伐失败主要还是在于战略失误,而非各种客观原因,“司马懿更大的智略还在于不战,使亮自败”,也就是说诸葛亮是被司马懿故意拖死的。从这一点看,诸葛亮显然不能算一个出色的军事帅,不上司马懿也不上周瑜。对的评论有兴趣或有疑问,可以自己去研究。
总的来说,诸葛亮虽然败多胜少,但在军事上还是有一定才华和表现的,应算一个虽非优秀但却合格的军事帅,故给予6分。
2 战略:周瑜:9分,诸葛亮,5分。
评价:周瑜的谋略,一是体现在赤壁战前的分析,一是体现在他予孙权书里的取蜀之见。
赤壁战前,周瑜的分析极为到位,”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蒿,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皆冒行之。将军禽,宜在今。“极其犀利有眼光,赤壁之战的胜利也说明了这一点。
周瑜的取蜀之见也极有眼光,周瑜传记载: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今曹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北方可图也。”分析非常到位。
有反对取蜀的人认为周瑜此法不能成功,因为前有曹后有刘备,虎视耽耽。但前文中已说明,曹内忧外患,已无余力对付孙权,而刘备在后方虽然极不情愿让孙权得蜀,但他们最大的敌人依然是曹,刘备既无实力也无勇气跟孙权撕破联盟在背后偷袭孙权,因为这么做的后果必定是两败俱伤,便宜曹。而周瑜能征战,军团作战实力强大,刘璋暗弱,军事和能力都极其平庸,又正忙着和张鲁作战,周瑜无论采取偷袭还是正面进攻,胜算都很大。因此周瑜说quot;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非常有把握。甚至可以说这把握赤壁之战还大。当年赤壁之战刘备听说周瑜只有3万人要打曹军30万觉得他在吹牛,但事后证明周瑜没有吹牛,取蜀方略更是如此。
诸葛亮:能体现诸葛亮谋略的只有一个隆中对,征汉中和取蜀攻略则是由刘备,等人完成。隆中对先天不良,存在着很多问题,作为军事大家,曾经评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这也是惯用的策略。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
3 用人:周瑜8分,诸葛亮3分。
评价:周瑜气度宽宏,雅量高致,他为东吴推荐了鲁肃等很多人才,每次推荐时都要说对方的才干十倍于自己。并且每次作战前,周瑜都会全盘谋划,集思广益,听取下属的意见,这种习惯在赤壁之战等战役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与曹的于用人,喜欢听取下属意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予8分。
诸葛亮:诸葛亮一生唯谨慎,无论是打仗还是用人均如此,他大权揽,事必躬亲,绝不假手于人,虽然勤奋但却缺乏全盘战略的智慧,也无擅长用人的度量和管理人才的才能,致使蜀国人才凋零,到后来竟出现了“蜀中无大将,缪化为先锋”的情况,用错马谡导致北伐失败更是一大短,但发现姜维倒可以抵过马谡之一短,而北伐时没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袭计策而采用硬碰硬正面作战的打法,跟强大的魏国打消耗战,事后也被证明是完全失策的。而诸葛亮死后任命的杨仪、费祎也很不怎样。总的来说,给予3分较合理。
4 品德忠诚。周瑜10,诸葛亮10。结果:平手。
周瑜:周瑜与孙策内结骨肉之亲,外连君臣之义,多年征战为东吴打下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孙策去世后,年轻的孙权即位,东吴人心浮动,周瑜带兵来归,虽然军权在握,但他见众人对孙权执礼甚慢,就带头行君臣礼,拥护孙权,稳定了孙权的地位。后来更是为扩大东吴领土而甲不稍解四处奔波,最后因劳累伤病而死于出中,可见其对东吴至死不渝的忠诚。
诸葛亮:先主病逝,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而诸葛亮后来虽然大权揽,却并没有象曹魏的司马家族那样反叛篡位,而是跟周瑜一样为国尽忠而死,其忠诚可见一斑。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