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历来为什么会有规矩:不文人,不士大夫?
宋朝历来有规矩:不文人,不士大夫。所以那时候的文人,敢说敢做,因为知道自己忤逆了皇帝,最多贬谪流放,脑袋还是稳稳当当的。你看苏轼的乌台诗案,放在年代不止是自己掉脑袋,还要牵扯到家人。明朝朱元璋动不动就官员,还连坐。清朝更是盛行。文人就只敢写写八股文章,。宋朝为什么不文人?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quot;不文人quot;的祖训是宋太祖赵匡胤立下的规矩,与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据说,宋朝太庙刻着一块誓碑,宋太祖留下祖训。子孙若违反,则遭天谴。这一祖训在历代子孙中执行最好。小编认为,宋太祖立下这条祖训有几点原因:
一是担心武将不好控制。
宋太祖是武将出身,通过不正当手段(黄袍加身)获得皇位。他担心有人重蹈覆辙,用“杯酒释兵权”让开国功臣全部失去了兵权,权力高度集中中央。文人手无寸铁,翻不起大浪,而武将如果做大做强,很容易翻船。那么就从一开是遏制,重用文人而轻武将作为基本国策。
二是为了推动发展
宋朝开国之初文化凋零,基本上没有什么精英、知识分子、文学领袖。朝中无相国之才。开国之初,有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半步论语平天下。”可见文化水平不高。武将冲锋陷阵,但治国为官还是文人更好。
三是个人没有了打仗的雄心
宋朝建立之初,北方的大辽、西夏、契丹都是较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宋太祖打又打不过,想的是倒不如偏安一隅。在这种群狼环视的情况下,先把自己内政好都不容易,哪有功夫去打仗。武将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用武之地。
不文人这一祖训一直执行得好,大概跟宋朝一直积贫积弱有关(每年要大量进贡财物,且马匹奇缺,马是重要的战斗工具),文官当政,强大的文官治集团让每一任不得不审时度势,恐怕违背祖训一定会被大臣们唾沫。不过,宋朝几百年间未出现特别霸道蛮横的君主,毕竟儒生教不出向成吉思汗一类的人。
宋朝对文人有多宽容,看看仁宗就知道。
宋仁宗是宅心仁厚的皇帝,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名臣将相,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包拯等人。苏轼、苏辙两兄弟也是宋仁宗选拔的。
宋仁宗能广开言路,不摆领导架子。据说当年包拯特别爱给宋仁宗提建议,有时候说到激动处,还会把吐沫星喷到宋仁宗的脸上,但是宋仁宗并不介意,还是会听从包拯正确的建议。谏官王素劝谏仁宗不要亲近女色,怕陛下为女色所惑,宋仁宗命令,给这些被送进宫的女子每人三百贯,然后马上送她们离宫。
哪些名人受益于这条政策,保全了性命?
苏轼,乌台诗案以及后来的反对变法,多次触及皇帝逆鳞,但是他只是一贬再贬,最后到了海南岛,仍然是没有处以死刑。
苏辙,他一直是和兄长苏轼站在一边,所以被贬的原因是受到兄长牵连。不管他怎样做,对手总想弄死你。苏辙的晚年也是一贬再贬,最后一次,患难两兄弟在被贬途中见了最后一面。
黄庭坚,作为苏门的头号子弟,自然是敌人强力炮轰的对象。黄庭坚作为“元祐人”,被一贬再贬,到后来习惯成自然了,称自己为“贬谪仙人”。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性子直,说话冲。范仲淹第一次被贬原因,就是进谏刘太后,把皇权还给宋仁宗。触怒了刘太后,被贬谪,这是在宋朝,范仲淹敢这么做。这件事情的可怕程度相当于要是进谏武则天或者慈禧太后让出皇权的,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后来有被贬谪过两次。
欧阳修,欧阳修第一次被贬是受到范仲淹“百官图”牵连。第二次被贬谪是因为支持范仲淹变法,被贬到滁州写了了流传千古《醉翁亭记》。第三次因言获罪被贬谪,干脆退休了,封自己为“六一居士”。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