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朝的中后期,皇帝经常让司礼监的做些什么?

  司礼监,官署名,明置。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提督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司礼监素有“第一署”之称。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司礼监由掌管,在明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而且受到。到了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厌政以及幼冲等原因,皇帝经常让司礼监代帝批红。这样司礼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央决策,给明朝、经济、军事、司法造成了恶劣的后果。虽然司礼监拥有如此大的权力,然而却不能像唐代后期宦官那样任意废立皇帝。明代的司礼监始终受制于皇权

image.png

  明代司礼监著名宦官王振、刘瑾、冯保等皆曾任司礼监之主管,都是司礼监掌印,魏忠贤曾任司礼监秉笔,还兼任东厂一职。

  组织结构

  明代司礼监设“掌印一员,秉笔、随堂八员,或四五员……司礼监提督一员,秩在监官之上,于本衙门居住,职掌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笔、砚、墨、绫纱、绢布、纸剖,各有库贮之。选监工之老成勤敏者掌其锁钥。所属掌司四员或六七员,佐理之。并内书堂亦属之。又经厂掌司四员或六七员,在经厂居住,只管一应经书印板及印成书籍、佛、道、蕃,皆佐理之”。

  可见司礼监下属的经厂,完全是一个掌管刻书及书籍版片的专门机构。其规模随着司礼监权力的不断扩大而扩大。嘉靖十年(1531年),清理过一次内府工匠额数,曾革去老弱残疾、有名无人者15167名,实留12255名,并著为定额。其中司礼监就占有1583名,而专事刻书出版者为:笺纸匠62名;裱背匠293名;摺配匠189名;裁历匠80名;刷印匠134名;黑墨匠77名;笔匠48名;画匠76名;刊字匠315名,总1275名。450多年前的司礼监经厂,居然有1200多人的印刷厂,而且分工细密,实在是当时世界出版印刷业上的奇观。

  与皇权的关系

  明中叶以后,司礼监因负责掌管章奏文书,照内阁票批批朱,而与内阁形成直接的权力互动关系。皇帝、内阁、司礼监组成了一个不等边三角形,其中皇帝高踞于顶端,内阁和司礼监位于底边的两端,孰长孰短,孰强孰弱,完全视皇帝与其关系的密切和信任程度而定。

image.png

  内阁主要通过票拟加强皇权的治效能,而司礼监则主要通过代皇帝批红来监督和制约内阁的权力。明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不理国政,常常由司礼监秉笔代行批红大权,明朝人往往认为宦官势力由此而攫取了宰相之权。然而内阁做出拟票,不得决定于内监的批红,相应的相权便转归于宦官之手了。

  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故司礼代皇帝批红,是在代行皇权,而不是攫取了相权。由此可见明代皇帝授权司礼监代行批红,与其说是要代为处理国政,不如说是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机构的施政活动,以确保皇权的利益不受损害和侵犯,并防止任何违背皇帝意图的行为出现。因而司礼监的主要职能是保卫和巩固皇权治。

  内阁作为皇权和各部门之间的权力中介,弥补了由于罢相而带来的皇权治效能下降这一缺陷,而司礼监又发挥了稳定和巩固皇帝治的重要作用。秉笔的制度及其有关,如果执行得当,皇帝可以成为文臣和之间的平衡者,左提右掣,手相互制约之效。

  皇权强大的两个主要表现是稳定与效能,司礼监和内阁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予明代皇权以补充,从而使明治者建立起历史上空前强大的皇权权力体系。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