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为什么会打压那些游侠群体群体?
游侠群体的故事大家的了解吗?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被韩非子归为五大蛀虫之列的儒家、游侠,在西汉初年的遭遇可谓天差地别:
罢黜百家、尊儒术,让之前从未进入过权利中央的儒家咸鱼翻身,成了其后两千年封建王朝思想体系的主导者;
在春秋战国时威风一时的游侠则遭到了沉重打击,无论是以柔和闻名的汉文帝,还是汉景帝、汉武帝,都对这一群体痛下手,导致其逐渐式微、甚至淡出了历史舞台。
这种差异化待遇,跟君王的喜好无关,是由游侠群体的特点、所处时代的需求决定的。
春秋战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既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乱世,也是一个各种英雄豪杰、思想学派争相崛起的黄金年代。在学术领域,最早的佼佼者是儒家与墨家,所谓“世之显学,儒墨也”;但最终被治者采用、并最终一了天下的,却是更加务实、刚猛的法家。
法家成了治者的宠儿后,学派自然显得相形见绌。战国时期,各国争相采用法家变革,而且变革得越彻底就越成功;在秦国,从商鞅到李斯,无不主张对学派进行打压;在韩非子眼里,儒家、纵横家、游侠甚至跟逃役者、商人没什么两样,都是危害国家的蛀虫,即所谓的五蠹。
相对于儒,游侠的身份更具神秘色彩,让人情不自禁联想到武侠小说中身怀绝技、行侠仗义的剑客、大侠。但在历史层面而言,游侠指的并不是武林高手,而是那些性格豪爽、喜好结交、急人危难、仗义疏财、信奉气节的群体,更像是一种精神的代表。
《诸子概论》把游侠等同于墨家:“墨家即以振世救弊为主,故一变而为侠”;近代一众史学大家也认同这一说法。而在韩非子看来,游侠主要是那些战国时期被诸侯们豢养的刺客:“而群侠以私剑养”,意即那些游侠着充当刺客得到豢养。
因此,游侠就成了法家的眼中钉,原因如韩非子所说的“侠以武犯禁”:要有效维持的秩序,只能依代表君主意志的法令;而游侠虽然秉承“急人所难,急百姓所难”的宗旨,代表的却不是治者的利益,而是对国家法令的挑战、是游离于君威之外的另一套体系。
但虽然有治者的排斥、打压,游侠直到西汉初期仍旧广受欢迎,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性格特点、所作所为吻合了当时的需要。毕竟在那个时代,法制并不健全,权贵、豪强、官吏仗势欺人的情况不可避免,寻常人难免会遇到不公平的对待;更可况,总有人存在挑战权威的心理,当国家法治不能吻合自己的需要时,他们往往倾向于快意恩仇、寻求另一种更为直接的解决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具备优良品质、喜欢急人所急的游侠就如同“及时雨”一样受欢迎。由于制度的不健全,当时朝廷力量还不能有效覆盖的基层,就成了这些人存在的土壤;西汉初年,大量游侠前仆后继的涌现,他们一度呼风唤雨、被民间尊为英雄。
《史记》中有一篇《游侠列传》,借助对朱家、剧孟、郭解三位游侠的记载,描述了这一群体的没落轨迹。
出自鲁地的游侠朱家和刘邦处于同一个年代,据称他曾经搭救过数百名豪杰、数之不尽的普通百姓,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将军季布;为了帮助他人,他自己穷的叮当响,家里毫无余财,衣服破破烂烂、每顿饭只吃一样菜。更为可贵的是,他帮助人从不求回报,甚至刻意躲避自己救助过的人。因此,朱家的名声威震关东地区,人人都盼望跟他交朋友。
另一个著名游侠是洛阳人剧孟,但史书中对他的具体行为并没有记载,只是说跟朱家很像;而且平定七国之乱的当朝太尉周亚夫也听说过他的大名,由此推测,剧孟活跃于汉景帝时期。
而剧孟的名声跟朱家相也毫不逊色,据称他的母亲过世后,各地前来奔丧的车子达到上千辆。此外,闻名的游侠还有符离人王孟、济南的瞷(jiàn)氏、陈地的周庸等人。
但名声是柄双刃剑,在获得人们尊重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身之祸。没多久,汉景帝就派出了使者,把王、瞷、周等一干游侠全部诛。
不过游侠群体并没有因为汉景帝的而就此消亡,甚至在汉武帝时期还出现了一位惊动整个朝廷的代表人物——郭解。然而,正是因为郭解,游侠群体才招致了致命打击。
司马迁小时候曾经与郭解共同在茂陵居住过,所以对这位游侠特别了解,对其记载的也特别详细。
郭解是轵县人(今河南济源),出自游侠世家,他的父亲正是因为行侠仗义触犯了法律,
在汉文帝时期被朝廷诛
。郭解虽然个子不高,但却极为彪悍凶狠,还未成年时像一个不良少年:他快意恩仇、亲手死不少人;他、盗墓、私铸钱币,不法行为数不胜数;他匿罪犯,为犯事的朋友两肋插刀,用我们如今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个分子。
不过,随着年纪渐长,郭解逐渐改邪归正,成了一个稳重的游侠,干出了一些让人称道的举动。如他的侄儿被人死,但在搞清楚侄儿犯错在先的原后,他大度地放过了仇人;他甚至还具备了以德报怨的品质,对于当众轻视自己的人,不仅不打击报复,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予以帮助;当时洛阳城各方起了矛盾,也经常请郭解前去调解。
就这样,郭解的名声越来越大,当地官员都对其忌惮三分,甚至连大将军卫青都跟他有交情。不过,对一个平头百姓而言,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文、景两帝尚且对冒尖的游侠不客气,更何况立志于树立新秩序的汉武帝?
公元前127年,为了打压、控制各地的豪强,汉武帝命令各郡国的富户、大家族迁徙到新设立的茂陵邑,集中处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郭解虽不属于这一范畴,但由于其在当地的影响力太大,当地官员不得不把他也列入名单。
如果迁到茂陵邑,显然今后的子必定不会在老家那么随心所欲,于是郭解请求汉武帝眼前的红人——大将军卫青替自己说情。
郭解原本也许还没被汉武帝盯上,但位高权重的卫青一出面,立即让事情的性质起了变化,就像汉武帝说的那样:“郭解身为一介平民,权势竟然大到让大将军替他说情,这是哪门子的穷人?”郭解的巨大影响力,让汉武帝尤为警惕。
但郭解对此竟没有丝毫的概念,他在茂陵邑仍旧我行我素,毫不避讳的跟关中豪杰大肆结交,甚至因为被瞪了一眼之类的毛蒜皮小事了不少人。汉武帝听说后,下令将其逮捕归案、严加审查。
郭解被抓后,有关部门细细审查他的罪行,却发现都发生在大赦以前,按律可以无罪释放。不过,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
当时有很多人替郭解说好话,称他是个贤人。但有位儒生不以为然:“郭解专门触犯国法,怎么能说他贤能呢!”郭解的一个门客听了这话后,竟悍然死了这个儒生,甚至还割掉了死者的舌头以示惩戒。
这一暴行骇人听闻,彻底捅了马蜂窝。当审查的官员认为郭解按律应当释放时,御史大夫公孙弘一针见血:“郭解只是一个平民百姓,竟能看谁不顺眼就随意掉;那位轵县儒生被,郭解虽不知情,但这个罪郭解亲手还要大,应按大逆无道的罪名判决论罪。”
这句话点出了郭解被的最核心原因:他已经影响了西汉朝廷的秩序与威严。
游侠只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在政权的摸索时期,他们还能在王朝秩序无法触及的地方寻得生存空间,并且能满足一部分人的现实需要;但随着大一王朝逐渐稳固,这类人已经成了现有秩序的者,成了政权稳定的现实威胁。对于雄才大略、一心开创新时代的的汉武帝而言,管束游侠已经势在必行。
在郭解被后,号称行侠仗义的人仍旧存在,但再也没有影响力巨大的人物,游侠这一群体逐渐式微,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对于一个成熟的政权而言,这自然是一种进步,毕竟在任何时代,执法权都只能掌握在手里。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