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鞑靼rdquo;和蒙古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称呼不同?

  四十万蒙古,是蒙古本部,鞑靼是明朝对“四十万蒙古”的称谓。所以可以说鞑靼人属于蒙古人,但是不能说蒙古人属于鞑靼人。鞑靼人只是蒙古人的主要一部分。明代蒙古人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称呼一个民族,习惯上按其大小,以一个概数称之,如“八十万”、“二十六万土伯待”(族)、“三万女”、“三万”等。

  自称全蒙古为“都沁·都尔本”,意为“四十四万蒙古”。又将自身分为两大部分;蒙古本部,即东部蒙古称为“都沁”,意为“四十万蒙古”;西部蒙古称为称“都尔本”,意为“四万卫拉特”。

image.png

  自元末惠宗妥欢帖睦尔至明末蒙古大汗林丹汗均称蒙古本部为“四十万蒙古”,包括明朝后期的土默特部领主俺答汗,后金太祖努尔哈赤等也如此称之。明朝人则称之为“鞑靼”,称其大汗为“鞑靼可汗”。其部落众多,由大汗直接治的各部和东部蒙古所有名义上的属部,但不包括西部蒙古的卫拉特(瓦剌)。这些部落游牧于漠北和漠南地区。

  元末明初的蒙汉文文献缺乏对这些部的系记载,《蒙古源流》(卷5)称:“方大乱时,各处转战蒙古人等四十万内,惟脱出六万,其三十四万俱陷于敌。于是,先后脱出之六万人聚集于克呼伦河边界,起造巴尔斯和坦城居住。”其中的“六万”也是一个概数,说明从各地逃出的蒙古人等,只是少数,大部分都留在内地。

image.png

  可见明初蒙古本部(即所谓四十万蒙古)中,有从大都及各地北徙的蒙古皇室、宗王、大臣、将领的部众。但更多的应该是原游牧于这些地区的蒙古部落,如守护成吉思汗禁地的兀良哈部、纳哈出的札剌亦儿部,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室的鄂尔多斯部,还有合撒儿、斡赤斤、窝阔台、阿里不哥等后裔的部落等。

  在记载蒙古封建主内部斗争时,在蒙文文献中提到了阿鲁台的阿苏特部、阿岱汗的科尔沁部、孛来的喀喇沁部、毛里孩的翁牛特部以及乌济叶特部等。直至达延汗时期,出现了“六万户”及所属各部落和各支系,在蒙汉文史籍中都有了较详细的记载。这“六万户”与《蒙古源流》所说明初的“六万”是不能等同的,它已经有较明确的部落结构、领主和分布地,也有一个形成和变化的过程。

  明代蒙古人同样有着强烈的正观念:一是他们认为成吉思汗的家族(即黄金氏族)是蒙古的正,被成吉思汗收服的部落如克烈部、汪古部、札刺亦儿部、阿速部(即阿苏特)、兀良哈、斡亦刺(即卫拉特、瓦剌)等虽然也被视为蒙古的一部分,但它们是蒙古的属部。

  二是他们认为元室是蒙古本部的正,元室后裔是蒙古大汗的合法继承人,虽然明蒙洪武战争后大汗权威衰落,但元裔大汗仍然是蒙古各部名义上的共主;三是大汗的长子是蒙古的正,只有长子绝嗣、被废或一时找不到合法继承人时,才立诸子为大汗。

  在这些正思想支配下,非黄金家族的蒙古领主、非元裔的诸王、非长子继位人要想夺取汗位是很困难的,虽然也有得逞的时候,但最终还是回到正继承人手中。“四十万蒙古”是蒙古的本部,也是蒙古的正所在。但自脱古思帖木儿之后,由于汗权的削弱,各部领主崛起,争夺蒙古霸权,甚至夺取汗位。由此引起的领主之间的斗争,正势力与非正势力之间的斗争,大汗与权臣之间的斗争,使蒙古的汗位频繁更替,关系极为复杂。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达延汗一蒙古、调整蒙古的封建秩序之时。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