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为什么会四次落榜 看看其书法就知道了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洪秀全落榜,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高考或者普通考试前夕,老师总是会苦口婆心的说:“把字写好”、“把字写好争取一个卷面分”,其实老师说得非常有道理,一手漂亮的好字,也能让阅卷老师心情畅快,老师一开学,卷面分就拿到手了。

  其实在古时候也有卷面分一说,古时候的科举制都是以写文为主,要是字不好,恐怕很难从千千万万的才子中脱颖而出,所以一手漂亮的好字也成了加分的关键。

image.png

  科举制始创隋唐,唐代武则天当政时期,科举制趋向完,为了防止作弊,武则天采取了“糊名”之策,也就是考生身份信息盖住,以免考官以权谋私,“糊名”政策就跟现在试卷装订线是一样的道理。

  光是“糊名”还不够,又创立了“誊录”之法,也就是每位考生的试卷都由专人进行抄录,在提交给考官批改,这样一来就可以防止考官通过字迹来辨认考生,“糊名”和“誊录”可以防止舞弊,但同样也有弊端。

  公元1057年,欧阳修支持进士考试,在他阅卷时,看到了一篇题目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此文逻辑严谨、文笔洒脱,是状元之才,欧阳修认为这种文章只有他的学生曾巩写得出来,为了避嫌,欧阳修痛割爱,评了第二名为状元,然而在拆开弥封时,发现这篇文章是苏轼所写,苏轼也跟状元失之交臂。

image.png

  南北宋时期,已经淘汰掉了誊录卷,欧阳修为什么没有认出曾巩的字迹呢?

  其实这跟科举制的通用字体有关,宋朝初期,科举制的字体就已经规定了一种方正、光洁、乌黑而大小齐平官用书法,要是练不好这种书法,再有才华的人都会被淘汰。

  明永乐时期,翰林院侍讲学士沈度,因为书法风格秀润华美、正雅圆融,深得朱棣喜欢,多次升迁,朱棣喜欢沈度书法一事传开后,上至官员、下至秀才都竞相模仿沈度的书法,市面上的纸张非常畅销,大有“洛阳纸贵”之意。

  沈度的书法又重新取代了科举官用字体,改称沈度的书法为“台阁体”,清代康熙、乾隆两朝更注重科举书法,大力推举董其昌、赵孟书法。

  清代洪亮吉在《江北诗话》中写道: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

image.png

  清代科举制的试卷有板有眼,每个想要高中的人,也都会苦练这种书法,我们看看洪秀全的书法,也能明白他为什么会连续四次落榜了。

  洪秀全出生在一个耕读世家,7岁那年就开始在村子里面私塾读书,他精通四书五经以及古时候典籍,村中的乡亲父老,都称他为神童,他也有自信心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然而他连童生(秀才)考试都没有通过,第三次落榜都已经25岁了。

  让我们看看他的书法,你就明白了:

image.png

  这张有洪秀落款和印章,看字体还不算太差,不过有人质疑这是后人造假,这张纸上面写是不是洪秀全写的,存疑。

  故宫博物馆收了一张迹,这是一张朱砂诏书,这张也是目前唯一被公认的洪秀全书法。

image.png

  先不说这个字,光是这个排版看了就让人不舒服,弯弯曲曲全部都挤在了一块,若这是洪秀全的字,也就容易解释他为什么会落榜了。

  让我们再看看清代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字,光看这个排版就相差太大了,完全没有可性。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之寒,能练出一手漂亮的好字,也需要常年的练习,从字当中也能看到一个人的潜力和毅力。

image.png

  洪秀全虽然发动了,但成功后,他便开始享受奢侈的生活,清兵攻城时,他还认为上帝会派天兵来救援,但这也只是奢望,在清兵攻陷一座又一座城池时,他深感无望,选择了。

  反观刘春霖,抗战争爆发时,伪军多次拉拢他出任一些重要职位,他都坚辞不就,伪军也是经常洗劫他的居所,1944年他因心脏病发作与世长辞,时年72岁。

  我们常说,人如其名,字如其人,面由心生,这些还是有点科学道理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