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有些自称奴才和臣 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清朝臣子自称,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奴才”和“臣”都是清代臣子的自称,不过两者的区别非常大,有严格的使用,不能混用。
奴才是“八旗子弟”的专用名称
在清朝,只有八旗子弟才有资格自称“奴才”。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八旗子弟是清朝的治核心,他们无需劳动,由国家供养,是特权阶层。
在清军入关以前,“八旗制度”已经建立,所有的满族人都被编入“八旗”,吃喝拉撒、生老病死通通归各旗主管理。换句话说,各个旗主决定着所辖旗人的生大权,他们之间是主仆关系,这体现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不难看出,这一套“八旗制度”有浓厚的奴隶制等级观念。其中皇帝是最大的奴隶主,各旗主又分别是各旗旗人的奴隶主,他们对上级都以“奴才”自称。
随着满族势力的不断扩大,又增编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从地位上来说,满洲八旗gt;蒙古八旗gt;汉军八旗。此外,旗人之下又有很多奴隶,称为“包衣”。以上这些人都被视为旗人。
清朝建立后,这浓厚的奴隶等级残余依然体现在清朝治的各个方面。这些旗人为了彰显自己身份的“优越感”,“奴才”这个称呼遂沿用下来。“奴才”一词从最初的低之称,反倒成了特权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不得不说是裸的讽刺。
臣子只能用“臣”
旗人之外的臣子,一般以臣自称。
其实汉字“臣”的本意就是奴隶。在甲骨文中,臣字的字形是“一只竖立的眼睛”。人只有在低头时,眼睛才会竖立,所以臣字就表示对奴隶主的俯首顺从,即为奴隶之意。所以臣和奴才从源头上来说是一个意思。
后来奴隶主贵族把替自己管理事务的人也称为臣,或者家臣。这些人为表示顺从,也乐意以“臣“自称,所以“臣”就有了官吏的意思,并逐渐成为其主要意思,被后世通用。
清朝沿用了这个叫法,八旗子弟之外的官僚(以汉臣为主)都以臣自称。
奴才和臣不能混用
奴才是身份的象征,只有八旗子弟可以用,臣子是坚决不能用的。
一些汉臣为了和皇帝套近乎,在奏折上也以“奴才”自称,这让清朝皇帝很不爽。如康熙和雍正就在奏折上对此事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让这些汉臣不要越位,明确警告他们:奴才不是你们可以叫的。
而八旗子弟却可以用“臣”自称。当然,他们一般是不愿意用臣自称的,但有时需要和平级的汉臣在奏折上联合署名,为了照顾一下汉臣的面子,所以和他们一用臣自称。
不过到了清朝末年,随着汉族地主官僚地位、权力的不断提高和增强,八旗子弟这个身份就不那么吃香了。特别是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批准了“废除旗人特权”,而不久又废除了不许满汉通婚的禁令,从血上打破了八旗子弟存在的基础,奴才和臣这两个称谓也就没什么实质性区别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